大學戀愛原本被認為最單純而美好的人生體驗,然而如今這般的大肆揮霍,不得不令人瞠目結(jié)舌。
情人節(jié)、七夕節(jié)、生日、紀念日、喜慶日……等等的被符號化了愛情標簽牢牢地占據(jù)了年輕人內(nèi)心。大學里流行“寧可三天不吃飯,也要買玫瑰”豪情壯語;信奉“一個情人節(jié),一月方便面”的癡情格言;標榜的是“舉債也要談戀愛”的愛情宣言。然而作為沒有固定收入的消費者,大學生又何來如此的大方和瀟灑?《中國青年研究》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92.7%的大學生把家庭供給作為最主要的經(jīng)濟來源。顯然,父母成為昂貴玫瑰的買單者,是他們背后堅實的物質(zhì)保障。
從表面上看,消費屬于個人行為,但從社會的意義而言,這種消費現(xiàn)狀在某種程度上折射出了當今大學生的生活狀態(tài)和價值取向,有人將其歸結(jié)為“虛榮作怪假充慷慨”,也有人成為愛情的“潛規(guī)則”——戀愛就是需要花錢。試問,這種社會行為能成為當下大學校園里的一種模式和流行,是大學生自發(fā)的沖動,或是他們于生俱來的本能?
消費心理和消費意向作為一種精神文化現(xiàn)象,背后是社會文化生態(tài)的綜合反映。大學生手中的“愛情帳單”實質(zhì)是社會主流愛情文化的鏡像,是無法讓人抗拒的社會機制。熒幕、小說、網(wǎng)絡論壇所演義的浪漫愛情,潛移默化為處于戀愛年齡的大學生愛情模型。作為大學生窺視愛情圖景的鑰匙孔,校園網(wǎng)絡上的各類愛情連續(xù)劇,是他們“廢寢忘食”的精神食糧,不同的劇本所描繪愛情片段,往往被 “馬賽克式的拼貼”,從而逐漸形成了一種“理想世界”中戀愛共識,并時刻以標準模式化的對照來檢驗實踐中的愛情。浪漫,自然成為了大學愛情的主題詞,而承擔浪漫“保駕護航”職責的惟金錢莫屬。
在對“舉債戀愛”的批判中,虛榮和攀比無疑是首當其沖的。然而,是誰教會了大學生的如此奢侈,除了大眾文化影視的影響外,筆者認為更為嚴重的是當下社會“奢侈消費之風”的誘導。有調(diào)查顯示,在全世界奢侈品消費低糜的境況下,我國卻為其注入了勃勃生計。于是“月光族”的出現(xiàn),背后寄予的是社會消費理念的變革,更有甚者以“透支未來”來提前消費。大學生作為社會未來的中上消費群體,在預測收入的心理觸發(fā)下,“透支未來”自然成為了大學時尚,“貸款消費”對此作了最好的注解。
總之,對于大學生舉債戀愛的問題,我們需要雙重的視域來看待。有個體的自身因素,同時也不能忽視社會文化的作用。因此,對于規(guī)范和引導大學生健康合理的戀愛觀同樣需要雙重的教育,特別加強社會文化的教育作用,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善現(xiàn)有的狀況,還大學戀愛以原初的面貌。(林龍)
相關(guān)報道:
張力(化名)是安徽某高校大四的學生,去年春節(jié)后北上進京成為“北漂一族”。心里惦念著剛談戀愛不久的女朋友,3個月的實習期,他整整回了6趟合肥。朋友們都戲稱,鐵道部該給張力辦張月票!
“在北京就打電話,一張50元的電話卡一個晚上就沒了,也不知道怎么就有那么多話說。越聊越想,就有了第一次回去,之后就一發(fā)不可收拾了。有時候火車上人多,買不上硬座,就只能一直站到合肥,可一見到她,所有的辛苦都煙消云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