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7日開幕的第四屆“白玉蘭”國際教學論壇主題為“改變學習方式、主動贏得未來”,正是聚焦于信息技術背景下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這一話題,邀請了國內外該領域專家參與討論,在一天半的時間中共同思考和探索教育該如何借助信息科技的翅膀飛翔,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步伐,繼續成為引領社會和科技發展的引擎。
新技術助力個性化教學成為現實
私人定制是時下流行的詞匯,如何讓教學也能為了學生的需求而定制呢?虹口區廣靈路小學首先請來了上師大的研究團隊給教師們講課,很快,教師們學會了用軟件、手機、ipad拍攝微視頻,拍攝的內容是第二天將要新授的內容,突出趣味性和操作性,時間控制在5分鐘以內。“2014學年第一學期,學校積累了教學視頻128部,網站回帖數近2000條,點擊數5000余次,翻轉課堂的魅力得到了孩子們的肯定”。
該校劉老師介紹道,為了突破課堂教學為學生定制這一難點,教研組對翻轉課堂的每一個環節進行了研究和實踐,總結出符合小學數學學科特點的三步五環教學法,幫助學生實現了從前置學習到課堂學習的無縫連接,還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此外,學校從設計分層練習開始,繼而采用改變教學的組織形式,例如采用同質分組,讓相同類型的孩子在一個小組學習,通過同質分組,讓學困生再次聆聽教師的輔導,甚至利用異質分組讓學生找到屬于自己的VIP課堂。
同樣通過新技術實現個性化教學的還有江灣初級中學,該校校長丁蓓曾經猶豫過是否要帶領團隊加入“數字化課程環境建設和學習方式變革實驗”項目,但真正給她勇氣的是學校的一位數學老師。“有一天他被三個學生追問一道題目,他為他們解釋了三遍,后來干脆用手機拍攝了一段解題思路的微視頻,一夜之間點擊量就過百。他們就像煽動翅膀的‘蝴蝶’,讓我覺得應該借助專業的力量真正讓新技術在課堂里落地”。
此后,學校的9位老師參與了項目,數學老師梳理了初中階段的數學體系,把核心知識點在四個緯度進行界定,老師可以觀察到學生在線學習的數據,也可以跟孩子們在平臺上進行交流;英語老師的切入點則是英語閱讀板塊,孩子們在平臺上完成英語閱讀理解測試,計算機同步統計這個孩子的出錯情況和分析,并針對每一個學生的薄弱環節來推送專項練習題。人腦和電腦聯合診斷這個孩子在學習當中的問題,個性化、更精準的教學在技術的配合下已經成為現實。
關注學生發展避免成為“技術控”
上海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系主任董玉琦在報告中提出了基礎教育信息化過程中常常遇到的一個問題——教育信息化非常容易走向關注技術,而往往忽略人,即所謂的“技術控”。他表示,我們的信息化往往排除在課堂之外,沒有占領主戰場,如果我們的精力不能很好的落實在教學的主渠道,就是課堂上的話,只能成為游擊戰。教育技術從本質來講,更重要的是質化的技術,技術的本質要給出解決方案。課堂教學,是教育的主渠道,我們要糾正基礎教育信息化的應用導向,我們一定要明確是教師在用,特別是學生在用。
對于這一點,北虹初級中學的一位老師有的特別深的感觸,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技術控”,但在一堂失敗的課后,一位專家對他說,“你是教師,不是技師,課堂不應該成為你炫技的舞臺,電子書包的根本目標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但如果教師不變,一切都只能是空談。”后來,他和學校近20位志同道合的青年教師聚合成一支“風暴突擊隊”,他們的實踐從一節課開始,到一個單元的設計,再到一個課程的實踐,循序漸進建立了循環五步驟模式,即備課、說課、修改、實踐、反思,本質則是教師不斷改變自己。他說,“我的眼中有了學生,更多的是考慮如何讓學生學會,而不是教會學生。對技術少了一份迷信,多了一絲理性。”后來,這位教師的電子書包課程獲得了全國教學評比的特等獎。
董玉琦對此也特別強調,“我們的理念一定要從所謂的深入融合走向關注學生發展。導向要從應用的導向走向有效課堂、有效教學。那么這個抓手,從三通兩平臺走向兩學習,機制呢,一定要建立不僅是自上而下的,而是協同創新的。”
虹口將大規模擴展電子書包試點學校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正式頒布,為了把這個改革綱要落到實處,國務院批準了425個試點項目,其中的開展“數字化課程環境建設和學習方式變革實驗”項目,由虹口區教育局來承擔。用虹口區教育局長常生龍的話來說,近五年來,虹口的學校實施發生變化,變“平推單一應用”為多樣化發展,每個學校都組織了一條與眾不同的實踐道路,但探索的方式又是一致的。
江灣初級中學丁蓓感慨道,“在這樣的課堂里,老師不是知識的傳遞者,而是成為學習的伴隨者”。她說,如果你問我“新技術加教育到底產生了什么?”,我現在的感覺是創新和優化正在慢慢的發生,老師的理念和方法發生了變化,孩子們變得更加自信、自主,但她同時指出了“事實上這條路還很長”,因為發生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映,比如當學生的思維輕易超越了老師的知識儲備,老師不僅要學會應對,在自己的知識專業儲備上,都應該去積極應用。
對此,常生龍也特別談到了“教師的變”,他表示,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師都是在班級授課制的環境下,而電子書包的實踐倒逼了老師的教。逼著老師從關注教,轉向為學習者提供支持。大量數據的采集各分析,讓教師發現了原來不曾關注到學生學習的信息,引導教師關注學習的過程,研究如何才能學得更加有效。他透露,下一步,虹口還將對試點學校進行大規模的擴展,同時在平常的教育教學常態中,把信息技術融為一體。“在數學學科,我們將關注如何促進心像轉換。在英語學科中,就詞匯學習的手段,繪畫學習中情景營造等開展探討。在科技的學科,通過虛擬實驗,通過各種條件的限制,開展特定科學知識的學習,不斷的積累經驗。在藝術學科中,如何豐富學習者對美的感受性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