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近日發布的2015年度千村調查研究成果發現,勞動力不足不是導致貧困的最主要原因,農村家庭的貧困與教育水平較低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調查結果顯示,缺乏必要教育意味著貧困家庭存在較低的勞動技能和有限的信息獲取能力,會導致貧困家庭難以通過經營性活動有效提高收入水平,也難以通過參與市場交易改善收入。尤其是隨著現代產業升級趨勢的發展,缺乏教育的農村勞動者將來也更難通過打工的方式獲得收入。因此,缺乏教育是農村貧困人口產生的重要原因,是農村貧困家庭具有更高脆弱性的深層原因。
尤為重要的是,對于貧困人口而言,雖然子女教育能夠增加家庭的未來收入,但是短期收入對于貧困家庭的影響更大,帶來的效用也更高;同時,貧困家庭對于教育成本增加更為敏感,在貧困家庭更有可能發生子女輟學的現象,也更多地存在著教育致貧的風險。這一點,從貧困家庭具有更高的比率是小學文化程度就可以看出來,即使初中是義務教育,部分貧困家庭為了增加微薄的當期收入,其子女還是選擇了初中輟學。
最高學歷是初中的家庭當中,貧困人口所占的比重依然最高,也很好地說明了貧困家庭子女受教育水平存在的困境。而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對于勞動力素質的要求日趨提高,高中輟學的人群可能因存在缺乏互聯網等新的知識而不能滿足用工要求,從而在未來陷入新的貧困的可能性更高。
調查結果很好地說明了教育不足是貧困在代際傳染的重要原因。與此同時,調研也發現,農村貧困家庭對于教育貸款的需求最高,如果能夠用恰當的政策手段,減少農村貧困人口的教育成本,同時增加農村貧困人口的短期收入,就能夠較好地避免貧困的代際遺傳,對于從根本上提高農村貧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調查建議,精準扶貧在建檔立卡過程中應關注農戶教育水平,提高轉移支付準度;應在農村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提高基礎教育時間的長度;有必要進一步加大普通高校農村貧困家庭招生專項計劃;應擴大教育扶貧貸款范圍,提高普惠金融的寬度。
負責農村金融扶貧專題調查的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黨委書記柳永明教授說,根據千村調查所得到的數據,我們認為農村貧困人口的主要資產就是其自身擁有的勞動力,提高其收入的關鍵,就是增加其勞動的報酬,以徹底改善其生活條件。但報酬更高的就業機會,往往與勞動者已有的教育程度有密切的關系。特別是初中之后的教育,已經成為獲取較高收入的非農工作的必要條件。解決貧困的一個可行的方案,就是進一步加大對貧困家庭教育投入的支持力度,提高轉移支付準度、基礎教育時間長度和普惠金融寬度。
因此,精準扶貧應在適當的范圍,將義務教育覆蓋至高中階段,擴展至12年。或者率先對建檔立卡的家庭困難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政策。此外,可嘗試采用高中階段助學貸款方式,緩解貧困農村家庭教育投入不足的困境。總之,教育已成為影響各項扶貧政策效果的瓶頸,以教育作為扶貧的瞄準手段,能夠較大程度上消除導致貧困的共同因素,為進一步的家庭瞄準提供堅實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其他扶貧手段才有望取得積極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