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貧困大學生揮霍父母血汗錢 家里靠舉債生活(圖)
2006-03-29
貧困大學生揮霍父母血汗錢 專家稱道德教育失敗 

阿風的爸爸簽字領取學校發的補助金
貧困大學生揮霍父母血汗錢 專家稱道德教育失敗 

收到學校老師送上的1000元補助金,阿風的母親顯得很高興

  資助報告意外揭開高校貧困身份 父母為兒子借錢買冰箱充門面

  連日來,《廣州日報》關于“劉霆背母上大學”的系列報道引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同時也引發了青年應如何感恩和孝敬父母的大討論。信息時報記者采訪中了解到的一個故事,從另一角度進一步印證了在學生,特別是在大學生中開展“感恩”“孝道”教育,的確是進行我國優良文化傳統教育、構建和諧家庭、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

  這個故事講的是一名全家年收入僅2000多元的貧困大學生,在家人為讓他讀書到處舉債時,他卻因為虛榮心作祟,將父母辛辛苦苦賺來或借來的錢隨意揮霍,不但高檔手機時髦服飾應有盡有,甚至還要求父母借錢買冰箱DVD充門面……這種種不正常的虛榮行為,引起高校師生的反思。

起因:資助報告意外揭開貧困身份

  2005年9月9日,一份特殊的報告送到廣州石牌某知名高校黨委辦公室的桌面上。報告來自廣東省委先進辦。在這份名為“關于期望幫助解決南雄籍特困生困難補助”的報告中,懇請該高校能夠資助校內一名來自廣東韶關南雄貧困山區的苦孩子阿風(化名)完成大學學業。

  這封突如其來的報告令老師們震驚了,家庭如此貧困的學生,學校為什么一直都不知道呢?尤其是在新生入學時,他為什么沒有申請貧困資助呢?綠色通道的名單上又為何見不到他的姓名?報告在校內引起了高度關注,“絕不能讓一個貧困生因生活顧慮而影響學業!”于是,上至學校黨委書記校長,下至普通學生,都全力查找這名特殊學生。

  宿舍探訪:穿時髦衣服用高檔手機

  經過全校上上下下全力以赴的調查,老師們終于找到了這名入學沒多久的名叫阿風的學生。調查發現,阿風是學校2005級新生,在入學時,他并沒有辦理任何貧困證明的手續,更沒有向學校提出貧困助學的申請,第一年4560元的學費以及1500元的住宿費也一分不拉的全數上交,那么他到底算不算貧困生呢?

  帶著疑慮,學生處的老師們悄悄趕往阿風所在的珠海校區的宿舍,然而眼前的一幕卻令老師們驚呆了!“他用著帶有攝像頭的高檔手機,身上的衣著時髦前衛,學校統一配置的書架上沒放幾本書,但各式各樣的營養品倒是放了不少,蒙牛牛奶、雅士利豆奶粉應有盡有……這個孩子好像很會善待自己!”老師們這樣形容他們的感覺。“再看看孩子談吐得當,人也格外開朗,說起話來滔滔不絕,鮮有農村山區孩子的靦腆。”因為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阿風還是校內某個學生組織的干部。

  當地證明:全家種地年收入僅2500

  “入學兩個月內,阿風對學校貧困助學措施根本就不關心,也從沒想到要申請什么國家助學貸款。直到學校將廣東省先進辦的批文送到他的面前,他才表示去跟家里說一下,辦一個貧困證明的手續。”該校學生處的一位負責人如是說。對此,學校也曾追問過原因,當時阿風的回答是:“不好意思,怕父母面子上過不去!”

  盡管校方從上到下對阿風的貧困背景表示懷疑,但為了了解事實的真象,老師們依然做出決定:先讓阿風開個貧困證明,看看他能不能辦到,如果能辦,或許他真的是貧困生!

  二個月后,果然,一張蓋有南雄市政府大印的貧困證明送到了該校學生處老師們的手上,“父母體弱,年收入僅為2500元左右,唯一生活來源:種地!家有兄弟兩人均讀書……”

  看著這一串串資料,看著這個鮮紅的大印,老師們陷入了沉思,“這孩子究竟是真貧困生,還是假貧困生?”如果這一切是真的,為什么他在學校的生活表現得如此富足,根本不像其他貧困生那樣節儉呢?

  家訪揭開貧困家庭真面目:家住土坯房靠舉債過日子 為兒子借錢買冰箱充門面

  面對這樣的情況,該校學生處一名長期從事國家助學貸款工作的處長說:“對貧困生來說,國家助學貸款用得好了,他將使貧困學子受益一生;可用得不好,則會毀了一個孩子的一生!”他果斷地做出決定:“家訪,再遠也要去查個水落實出!”最終,經過深思熟慮后,老師們做出一致決定,驅車前往阿風家中進行深入調查,“要讓事實說話!”

  離目的地越近,大家的心揪得越緊

  今年1月5日清晨,天空飄著毛毛細雨,廣州最低溫度僅有攝氏十多度。記者與阿風所在學校學生處的老師們踏上了征程,我們的目的地是到位于廣州800公里以外的廣東韶關市南雄湖口某村——阿風的家。

  因為計劃必須在當天趕回廣州,車輛在山道上以每小時數十公里的速度飛馳著。一路上,每位老師的心情都顯得格外沉重……經過一路奔波,在當天下午2時30分,車終于緩緩駛近了阿風的家,我們的心也揪得更緊了……

  黃泥堆砌的土坯房里 冰箱DVD都是借錢買的

  隨行的一位老師用南雄話向當地的村民問起了路。“你找阿風家啊,就在那里!”熱情的村民很快將記者一行帶到了阿風的家門前。

  盡管一路已經見識了山村民居的寒酸,但阿風的家依然讓我們震驚,這是一間完全用黃泥堆起的土坯房,為了防止漏雨,屋頂上嚴嚴實實地壓著厚厚的茅草,上面還堆上一排排的瓦片。幸好這些瓦片還經用,不然時間久了,房子肯定要漏水了!記者注意到,因為長年雨水浸泡,泥坯墻的外圍已經開始陷落,有的地方甚至出現了漏洞,門窗間透著一股股寒氣。

  但走進屋內看到的一幕讓我們有些不敢相信,原來,阿風的家里竟然還有電視柜、冰箱和DVD三件電器,盡管電器都是很廉價的,總價值不過千余元,但在空蕩蕩的土泥墻內,顯得十分乍眼。“一個貧困的農村家庭還有冰箱、DVD?”眼前的一切,讓我們每個人的心里都多了個問號。

  然而,這種疑慮很快被打消了,在與阿風父母的談話中我們了解到,這僅有的三件家具電器是家里借錢買來的!家里為什么要借錢買電器?當記者一再追問時,阿風的爸媽說了實話:“孩子說了,考上大學,老師朋友都要來祝賀,買點家具電器,看起來不要太寒酸。”原來這些家具電器都是為了給兒子撐面子!父母對兒子的良苦用心讓人聽起來很心酸。

  一個月花家里兩月收入 全家勒腰帶借錢過日子

  阿風爸爸對記者說,阿風從初中到高中一直在外面讀書,平時大部分時間都是住在學校,因此很少在家過苦日子。為了讓他安心讀書考上大學,全家人勒緊褲腰帶過著緊巴巴的日子,時不時還要借些錢。

  “阿風高中讀書時每年至少要用6000元,高三更多,需要8000元。好不容易看著他考上大學了,學費又成了問題。幸好考上大學時,村里人送了一部分禮金,市里又有數百元的獎勵,湊上借來的一點錢,阿風第一年的學費和住宿費算是解決了。”

  阿風的爸爸算了一筆賬:剛入學一學期,家里就用了1.5萬,而全家人全年的收入最多也不過就三四千元,收成差時,有時才2000多元。這樣的收入,要供養阿風讀完大學困難可想而知。

  但即便如此,阿風依然過著他富足的生活。最初時,家里每月給他寄500元生活費,但他說不夠,又加到了600元。從小就喜歡吃零食,總是一堆堆地買。入學僅一學期,阿風就買了一臺1000多元的手機,500多元的文曲星……對此,學校學生處的老師們憂心地指出,普通大學生一個月400~500元生活費就基本夠用了,手機、文曲星更是可有可無的東西,阿風的消費水準已經明顯高于一個普通大學生,在貧困生中就更是顯得格外“奢侈”,“難怪他會給我們造成‘假貧困生’的錯覺,孩子竟然如此忍心讓父母受苦來滿足自己的侈望?在嘆息的同時,老師們勸告阿風的父母要好好地教育孩子,不要一味嬌慣他,要配合學校做好監督和教育工作。

  父母:我們不要回報,只想他過得好

  記者采訪發現,盡管阿風的超常消費對這個一貧如洗的山區農村家庭顯得有些太過奢侈,但老實巴交的父母卻沒有什么怨言,相反地還為有這樣有出息的孩子感到榮耀。阿風的父母常常說這樣的話,“整整5年了,村里才出了這么一個上重點線的大學生,山溝里走出了金鳳凰,我們疼孩子啊!”

  也正是這一始因,才使得身為父母的他們,非但不責怪阿風的生活方式,反而有求必應,寧愿自己勒緊褲腰帶也要滿足孩子的欲望,“我們不要他有什么回報,只想他過得好些。”家訪結束時,老師們的心情都很沉重,但眼看著這個貧困家庭為了供養一個大學生付出的艱辛,老師們還是決定幫幫他,隨行的老師熱情地送上了1000元的補助金,希望學校的關愛能讓這個貧困家庭的生活狀況有所緩解。

  大學生先得做好“道德文章”

  專家表示學生應以孝道為先 學校要加強道德教育

  家境如此貧困,為什么阿風卻依然我行我素、心安理得地過著自己理想的生活?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帶著問題,記者與阿風進行了一次深入的對話。

  月生活費得要500元

  信息時報:你的網名叫“成功小寶”,為什么叫這個名字?

  阿風:叫這個名字是覺得自己從小成績較好,自夸來的。

  信息時報:聽說為了你的學費,爸爸媽媽是借了一點債的,是嗎?

  阿風:是借了一點,但不多。

  信息時報:那你覺得你的父母拿這筆學費困難嗎?

  阿風:哦,應該算比較困難吧,家那邊靠種田很難致富。具體多少不知道,學費就不夠吧,好像也就2000元左右,剛好家里賣了黃煙。

  信息時報:家里平時生活很苦嗎?

  阿風:哦,是的,比如基本上很少去買肉類吃,都是媽媽種菜吃;平時父母都很少會買新衣服,自己以前在學校也很節省。

  信息時報:有的貧困生,平時一個月家里連點肉沫都沒有的,你們有沒有這么苦呢?

  阿風:也差不多。

  信息時報:聽你爸媽說一個月寄給你600元生活費是嗎?你用得了這么多嗎?

  阿風:才出來剛開始要買點生活用品,沒帶什么衣服,所以要那么多,現在500元左右生活費就行了。

  信息時報:500元對于你會不會有些多了?

  阿風:我覺得一般都要那么多吧,吃飯一天十幾塊,一個月三四百塊,有時充手機一百塊,一個月去一次超市買點生活用品。

  死要面子借錢買冰箱

  信息時報:聽說家里的冰箱、DVD都是你讓家里買的,是嗎?

  阿風:對的,那些家用電器之類的確實是今年暑假才買的,因為有同學老師來家里會覺得不好意思。

  信息時報:為什么不好意思啊,聽說買電器的錢都是借來的?花錢多嗎?

  阿風:是借了點!我也不知道當時怎樣想,死要面子吧。

  信息時報:死要面子?為什么這么說?

  阿風:是虛榮心吧,總覺得同學家里好但自己家里太寒酸的話面子上過不去,是一直從小到大習慣了成績好,很多人關注等因素而養成一種虛榮感。

  我鼓起很大勇氣說這么多,其實我也并非你想的那么壞,雖愛面子但我吃苦長大,也了解農村的辛苦,所以也會想很多。我爸媽都很勤勞,干活都很辛苦,小時候看到他們那么累我會一個人坐在家門前哭,不過你現在看到的的確比以前好點。

  信息時報:父母如此辛苦地供你讀書,你有沒有一些感激?

  阿風:當然感激,因此我要好好學習,多參加學校活動,回報父母!我是農村出來的孩子,我知道他們的艱辛。

  校方分析 生活環境變化產生虛榮心

  在分析阿風虛榮心理產生的原因時,阿風所在學校學生處的負責人一針見血地指出:生活環境的變化是造成其不良心理的主因,也是造成他“非貧困假象”的始因。“我們都沒有想到阿風這個孩子六年了沒有和家人一起生活過,他其實不是在貧困家庭長大,而是在一個富裕的家庭長大”!他知道家里生活的艱辛,但卻已經不具備山里孩子吃苦勤儉的品性,對他而言,“善待自己,不比別人差”就是他的生活準則。面對這樣一個學生,或者是一批學生,我們該如何對待?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專家說法

  廣州大學教育學院院長蔡笑岳:虛榮心要服從于孝心

  廣州市政協委員、廣州大學教育學院院長蔡笑岳教授認為,80年代出生的獨生子女普遍情感淡漠,他們對父母只知索取,不知感激,更遑論回報。“感恩之心、饋母之恩”連動物都天然明曉,更何況我們人類?他認為,高校的貧困大學生雖然不能在物質上對父母有所回報,但應在精神上對父母有所孝敬,有所關懷。在生活消費上,應盡量節省開支,少向父母要錢。

  現在的貧困生和以前有所不同,有的貧困生也會有手機,有電腦,他們會說這是學習、社會實踐的工具。倘若真是如此,則無可厚非,但如果只是一時的虛榮,就實在不妥。他認為,人都有虛榮心,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但虛榮心不應成為影響親情的因素,不應在父母面前要求這種社會上的虛榮。當個體與某種社會情景,與人類的親情、孝心發生矛盾時,虛榮心就要服從于孝心!一切孝為先,撫育子女是父母義務,孝敬父母同樣是子女的義務,因此,為人子女,應常思父母養育之恩,給予物質上的扶助和精神上的慰藉,為人父母不僅要盡心撫育孩子,還應培育他們的感激之心。

  廣外哲學社會學專家孔曉明: 這是道德教育的失敗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哲學、社會學專家孔曉明表示,“萬德孝為先”,學會孝敬父母,是做人的基礎。現在許多大學生對父母,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感還很欠缺。現代社會快速發展,傳統理念發生變化,但作為中國傳統美德的孝道不能丟,這是人類的共同情感。

  人都會有虛榮之心,但內心里還要有孝心,這是根本的東西。這個東西必須進行類似信仰的教育,讓后代覺得,盡了孝心會有好的報應,因為道德的東西很難約束 。

  但我們現代教育失敗的地方是,我們將很多傳統美德丟失了,但現代性的東西又沒有培養出來。孝道故事,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深厚的烙印,很多故事結構將因果報應涉及到人生是否順利的問題中。但遺憾的是,我們現代的年青人把這些都丟失了。相反,外國一些國家卻做得很好,特別是韓國、日本、新加坡,他們把傳統的東西保留得很牢固,對現代新事物又不拒絕,這才是一種很好的文化存留。

  中國歷史上就是一個虛榮心很強的民族,中華文化傳承到現代,虛榮心依然很好保存,不僅大學生,中學生,小學生都有這種強烈的攀比,這不是學生問題,而是整個社會問題。

  孔曉明認為,做任何事情應有個“度”的問題,做父母的要滿足孩子虛榮心,但也不能脫離自己的支付能力,不能突破社會環境,讓孩子成為典型,到了極限,甚至奢侈的地步,這就不再是虛榮心的問題,而完全是道德教育問題了。記者采訪中所反映的這個例子,正看出道德教育的失敗。

  目前我們整個社會對道德的檢測測評存在很大問題,我們往往通過考試方式,或別人打分方式來測評一個人的道德,這是很錯誤的,因為方式錯誤,最后往往看到道德的典范,最后竟是道德的敗類,一些品學兼優的人很可能會走到極端,整個道德教育應以傳統文化教育為根基,引進現代的道德規范。

  因此,對阿風現象所反映的問題,解決問題的辦法應是幾個層面:一個是整個社會大環境的營造。二是家庭教育要加強,現在獨生子家庭都把孩子捧為小皇帝,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過分虛榮問題。三是要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要他們明白,往往能成大事的人在早年不會很順暢,練就平常心態。四是,大學教育要改進。主要是道德體系的評價要重新考量,要優化,而不是簡單的量化考核。五是,要加強傳統文化的教育,不一定要將過去的論語等全部背下來,但可以宣揚正面東西。

  編輯點評 孩子,學會感恩乃最大孝行

  李龍

  一個貧困生,為了自己的一點虛榮心和面子,竟讓父母舉債來滿足自己在校的奢侈消費,農村苦孩子阿風的行為,與廣州日報前幾天報道的大學生劉霆“背母上大學”之舉,可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個是只顧自己虛榮絲毫不顧父母勞累,一個是哪怕自己再苦再窮也要為母親治病,兩人身上孝道和感恩意識的強烈反差不禁讓人唏噓:孝敬父母怎就成了孩子的道德難題?

  父母的偉大就在于,在孩子身上從來不求什么回報,毫無索取地對孩子傾注所有的愛。阿風的父母就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可是父母的無私之愛并不等于孩子可以不感恩、不回報。然而審視當代青少年的感恩、孝敬意識,我們只得無奈承認:曾經維系著整個傳統文化的“孝”,正在被現代社會的物欲橫流和人情淡薄所消解,而孝敬父母的道德基礎也逐漸從青少年教育中隱退。

  “百善孝為先”。《論語》上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是說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一切道德的基礎。《三字經》里說:“首孝悌,次見聞。”是說做人首先要懂得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其次才是讀書認知。古人已說得很清楚,做人先要有孝敬父母的自發意識,然后才談得上其他。遺憾的是,今天,這些先訓已難以找到秉持者。我們看到的,更多是像阿風那樣不知孝道、不懂感恩的“不孝”者。正是在這種社會普遍缺失“孝道”的道德環境下,劉霆的“背母上大學”才顯得彌足珍貴。

  其實,當下已經陸續有人發出了“呼喚孝道”的聲音,不少地方都將孝敬父母納入干部的考核體系,還有律師提出制訂《孝法》的建議,這些可以看作是感恩意識從倫理領域向政治領域擴展的信號,是社會試圖將“軟”的感恩意識逐漸轉換為“硬”的規章制度的吁求。

  讓人欣慰的是,廣州日報由劉霆引發的“今天,我們如何孝敬父母”的大討論,已引起兩會代表委員的關注,27名委員建議將“孝道”納入公民道德教育,倡導“感動感激感恩”的“三感”教育。與其說劉霆感動了大家,不如說社會需要孝道,需要感恩意識。

(信息時報)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