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走投無路,呼吁社會:救救兒子!
北大畢業生陸步軒賣肉曾一度成為人們談論的熱點話題,今天,更讓人痛心的故事又在湖南湘潭上演。
3月28日,為了兒子,詹女士又一次登上北上的火車,她已記不清這是第幾次上北京為兒子謀求一條出路了。兒子戚柯(化名)從清華大學畢業已經6年了,這名身高1.8米、曾是眾人眼中的天之驕子,如今卻患上抑郁癥,淪為無法自食其力的游民。他畢業后進的第一家單位是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可半年之后就被辭退。此后數年,他做過搬運工、發過傳單、找過中介謀生路,但每份工作總在1個月左右就結束了。直到去年9月,他對生活徹底失去了信心,成日無所事事。
是什么原因導致英才的淪落?本報記者來到戚柯的家中,面對記者,
母親苦尋醫生拯救愛子
“實在找不到合適工作的話,就讓他自己做點生意吧。”3月28日,
而就在前一天,一個電話差點讓
3月23日中午12時,記者試圖利用吃中飯的機會和戚柯接觸一下,但詹女士說,戚柯很少在家里呆,通常是白天在親戚家玩,晚上11時后才回家。近半年來,戚柯的脾氣越來越大,對外人特別敏感,不想讓任何人知道他現在的樣子。“6年了,我不能讓他再繼續消沉下去了!”去年,詹女士好不容易才把兒子騙到湖南省某醫院看病,主治醫生初步診斷后認為戚柯存在性格障礙,而早在2002年,戚柯就被中山醫科大學診斷患有抑郁癥,并接受過較長時間的治療。
兩年獨立生活成就清華路
是抑郁癥導致清華學子的消沉?抑或存在更深層次的原因?記者走進這個傳統家庭,試圖破解背后的謎團。
戚柯出生于一個革命家庭,其曾祖父是毛主席在上個世紀20年代親自介紹入黨的韶山地下組織成員,后來為革命英勇獻身。新中國成立后,戚柯的祖父從一名烈士之子成長為資深地下共產黨員,并擔任湘潭市的地方領導干部。戚柯的初中生活是在湘潭市一中度過的,三年后成功升入這所省重點中學的高中部。從小學到高中二年級,戚柯一直沒有經歷過寄宿生活。直到有一天,兄妹倆的一場爭吵,讓父母感到問題嚴重:家中只有兩室一廳,只好讓戚柯睡客廳,每天晚上,戚柯要在妹妹的房間里學習,大聲地讀英語,這讓妹妹十分頭疼。
“讓一個孩子去外面獨立生活吧。”父母終于決定放飛身邊的孩子。當時湘潭市一中沒有寄宿部,于是父母便將戚柯轉學到舅舅家所在地的安仁縣一中。戚柯后來在給父母的信中寫道:正是這2年的獨立生活,才讓他有了自由支配時間的機會,才讓他在沒有心理壓力的情況下考上了清華大學。
在高中班主任眼中,戚柯很有禮貌,學習成績優秀,同學們也很喜歡他。但時間一長,同學們發現戚柯雖然學習能力很強,但社會經驗卻十分缺乏。“那時他單純得像清澈的水,社會人際關系什么也不懂,說話也很直白。”一名同學如此回憶高中時期的戚柯。
糊涂選下“冷門”專業
1994年高考臨近,戚柯一心向往中國最高學府清華大學,而在填報志愿時卻犯愁了。父親一眼看中了清華的工程物理專業,雖然全家人都不清楚“工程物理”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專業,但其中一條太吸引人了:成績優秀者,可本碩博連讀,9年取得博士學位。父親一錘定音,一同來的外公也十分贊同,他認為當科學家是最理想的人生。
戚柯果然不負眾望,考出了636的高分,成績排名在當年湖南省的第60名。兩個月后,戚柯從清華大學郵寄回來第一封家書:
清華不愧是一流大學,不但各種教學設備先進齊全,而且在生活中也有很周全的服務……
現在核科學已廣泛應用在醫學、工業和核電事業上,我們系的學生畢業了可以有其他三個去向:機械、電子、計算機,這都是工物系的強項,工物系要求學生有很強的動手能力,也要求學生有深厚的理論基礎,適應能力非常強。(摘自1994年9月17日家書)
雖然語句中帶有幾分稚氣,但看得出當時的戚柯完全沉醉在成功的喜悅中。其實,當時系里的老師曾向學生潑過一些“冷水”,稱工程物理專業之前主要是培養核科學人才,隨著核工業不需要大量人才,工物系招生的規模也在逐漸縮小,但當時的戚柯怎么也沒想到,6年之后,他會因就業而痛苦不堪
【來源:法制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