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女孩打翻奶茶的視頻火了。
視頻畫面中,一對小姐妹坐在桌椅上喝奶茶,其中一個女孩不慎將奶茶打翻。
見情況不妙,她趕忙從椅子跳下撿起杯子,但流出的奶茶還是不斷向客廳一側蔓延。
赤腳的女孩有點不知所措,她呼喚著隔壁屋的媽媽,并舉起手中的奶茶杯說道:“我們幸好還有一點,我們可以擦一擦嗎?”
聽到這話的媽媽自然明白發生了什么。
“哇,好在還有一點,下次小心一點哦。”
媽媽邊說邊拎著拖把出來打掃,女孩也小心翼翼跟在媽媽身后。
午休時,女孩突然對媽媽說:“我撒了東西害怕你會說我。”
“說啥啊,不就一杯奶茶嗎,沒有關系,你不是答應媽媽下次要小心嗎。”
媽媽話音剛落,女孩也認真地點頭并給了媽媽甜甜的一吻。
在這段視頻的評論區,無數網友破防:
“我小時候打碎個東西或搞砸件事,我爸媽能說我好幾天,現在長大了做事還畏手畏腳,就不敢淡定邁出那一步。”
“我都不敢想象,我要是在這種家庭長大得多活潑開朗”
......
看著評論區一條接一條的感慨,聽著視頻中那位媽媽的聲聲話語,剎那間我們恍然:
原來教育可以這么溫柔,原來真的有情緒穩定的父母。
01
“你怎么回事,剛買的玩具說丟就丟了!
你在墨跡什么,吃個飯是需要很久嘛!
我真服了你了,你可不是我親生的!”
......
嫌棄的話語、急切的語氣配上高分貝的音調,憤怒值一下子拉滿。
這種場景,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有時在公園溜一圈都能發現三兩個正沖著孩子吼叫的家長。
但不可思議的是,這種情緒的肆意發泄在大部分父母眼中并無不妥。
部分父母覺得孩子還小,自己就算情緒失控小孩也不懂這些。
但孩子是真的不懂嗎?
心理學上有個叫“靜止臉實驗”的試驗:
先讓一位媽媽帶著笑臉和幼兒期的孩子玩耍互動,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孩子也會同樣開心的回應媽媽;
之后讓媽媽收起笑容一臉冷漠的面對孩子,這時,孩子明顯感覺到不對勁,他開始夸大肢體動作,提高說話音量,試圖引起媽媽注意。
但媽媽依舊無動于衷,最終孩子陷入崩潰痛哭起來。
所以永遠不要低估孩子的內心世界,他們年齡雖小,但對于父母的情緒變化有著天生的高度敏感。
那些所謂孩子看不出也聽不懂的論調,其實不過是父母發泄完情緒后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撫罷了。
也有部分父母覺得發脾氣才是有效教育,稱“孩子能感受到情緒變化更好,從小就讓他知道爸媽的暴脾氣,就能聽話做個乖孩子。”
可如此教育下的孩子,他所表現出來的乖巧懂事是真的發自內心嗎?
據《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顯示,在中國87%左右的家長有過情緒失控而對孩子打罵的經歷。
而這些在父母不穩定情緒中長大的孩子,心理方面或多或少受到影響,他們大多呈現兩個極端:
一個是性格上自卑、敏感及內向,他們沒有安全感,心中常常恐懼,害怕自己做錯事、害怕讓人失望、害怕被人拋棄。
一個是暴躁易怒,他們缺少冷靜從容的心態,遇到事情容易鉆牛角尖、走極端,會像父母一樣對無辜的人大發脾氣甚至做出實質性傷害行為。
這樣的結果,可以說與父母理想中孩子的模樣差之千里。
世人常把孩子比作一張白紙,把父母看做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于是乎,父母端起做父母的架子,想方設法在這張自己最先動筆的白紙上開啟一場以自己情緒為主導的“養成系”。
殊不知,教育從來不只是父母居高臨下地發泄,不只是孩子可憐巴巴地聽從,它一直都是場雙向奔赴。
在這條路上,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做個情緒穩定的父母,才是走好教育之路的第一步。
02
如何走好教育之路的第一步,首先就需要父母越過心里那一關。
要清楚地意識到情緒教育給孩子帶來的惡果,要有控制管理自身情緒的意識。
在這個階段不少父母常表現出有心無力感,心里明知道亂發火不對,要忍、要控制,但就是管不住自己,情緒總在不經意間就朝孩子發泄出來。
這時,我們不妨換種方式與孩子相處。
比如跟孩子的對話中,可以經常句尾加個“哦、呢”等語氣詞,讓話語更柔和,讓孩子更能聽得進去。
比如生活中多用陳述的態度去看問題,而不是評判的態度,起伏的情緒慢慢就會趨向緩和。
比如適當跟孩子示弱,要知道向孩子示弱并不是一件丟臉的事情,反而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擔當。
這個方法被很多寶媽所嘗試,其中有位寶媽在網上進行了分享。
那天,她在家處理一些著急的工作,可孩子總是狀況連連,一會磕倒大哭一會夾到手指一會過來干擾。
被煩到思緒短路的她正想拍桌責罵,好在最后關頭收住了情緒。
她拿起手機假裝打電話:“呼叫寶寶,呼叫寶寶,需要寶寶幫助。”
孩子聽到后也有模有樣的回復起來:“喂,媽媽,遇到什么事情了?”
“媽媽有緊急任務處理,需要維持現場安靜。”
“收到收到,媽媽放心!”
孩子開心的回應著,舉止也瞬間規矩起來,他化身成小小“警務員”守護著媽媽順利完成任務。
在分享貼中,這位寶媽感慨自己好像真找到了育兒密鑰,適當示弱的效果要比之前發火管用太多,孩子開心自己舒心。
在寶媽情緒改變后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中,我們看到了一種家庭育兒的正確打開方式,也看到一段健康幸福的親子關系。
互聯網中有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叫“最好的教育是什么”。
網絡上的回答多種多樣且爭執不下。
最好的教育是什么我們這里不做探討,但最無用的教育,我們可以肯定地說是帶著情緒的教育。
父母是孩子認知世界、理解世界的一面鏡子。
《當怒火傷害你的孩子》一書中說:“憤怒會投下長長的陰影,不僅有即時的殺傷力,而且會損傷孩子的情商和社會性。”
而那些情緒穩定、性格平和的父母,他們的孩子笑容總比別人要多,眼神總比別人要明媚。
跟他們接觸下來,也會發現他們禮貌與涵養并存,秉性溫和卻做事堅強,他們會主動要求自己卻用寬容的心態看待世界。
在這樣的家庭身上,我們可以輕松找到關于“松弛感”的答案。
弄臟一件衣服、背錯一首古詩、多看幾分鐘電視、想吃一個冰激凌、晚一會兒睡覺......都不該是“家庭大戰”的導火索。
教育明明可以很溫柔,為什么還要選擇沖動。
有話好好說,和孩子好好說,做一個情緒穩定的父母,孩子才能更好地發展自己的社會化功能。
文章轉載自公益中國網:http://www.gzjgpet.cn/livelihood/show.php?itemid=38539
圖片源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