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簡單的數字和介紹,勾勒著一個發生在網絡和浙南小鎮中溫暖的愛心故事。
就在這個四月,一份新的慈善排行榜即將出爐,在已經發布的新聞稿中,有這樣一個內容:去年中國有四人的慈善捐款超過億元。
也許本文所講述的這個愛心故事在款項的數字上遠不能和億元相比,可這些網友,這位老師,他們的愛心和那些巨資行善的人們一樣可貴。
鄉村女教師網上發帖讓愛啟航
如果沒有陳小紅的心念一動,就沒有后面的所有故事。
2003年,陳小紅從溫州師范學院畢業,來到溫州蒼南的橋墩中學當起了歷史老師,也成為了高一一個班級的班主任:“在那年11月份,我發現班上有個男生兩天沒來上課了,一問才知道他已經在家發燒兩天兩夜,而且他還告訴我,家里窮,吃飯都快沒錢了,就準備這樣熬過去。”
這件事情,讓陳小紅覺得自己必須要為這些家境貧寒的孩子做些什么。蒼南是溫州相對落后的地區,而橋墩在蒼南又稱得上最不發達,以橋墩中學為例,學校1500多學生中絕大多數家都在農村,其中有約10%來自于貧困家庭。陳小紅班上就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家境貧困,這些孩子雖然平時已經將生活的費用減到了最低,可有時候還是連買學習資料,甚至吃飯的錢都會斷檔。
在此之前,陳小紅已經去跑過縣里的一些部門尋求幫助,可結果并不如意。有些無奈的她在回宿舍上網的時候突然想到,能不能在網上發帖子,向熱心網友尋求幫助。
于是,2003年的11月20日,陳小紅以一個教師的身份在天涯社區浙江論壇上貼出了題為《貧困生求助》的帖子:“他們每餐飯菜錢是5角,他們從來都只是買份大白菜偷偷帶回寢室吃,米從家中帶來蒸飯。他們平時很內向自卑,他們不敢與同學交往……”
陳小紅在天涯發帖子的ID叫做“笠笏”,挺奇怪的一個名字,“笠”是草帽的意思,而“笏”則是古代官員上朝時手中拿的那塊名貴材質的長條板,暗含著這位學歷史教歷史的24歲姑娘的志向: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現在,“笠笏”還只是一個最普通的布衣老師,不過她卻已經想著能盡量幫助周圍的人了。
帖子雖然發了出來,起初陳小紅卻并沒有抱太大的希望,她完全是權且“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的確,看到這個帖子的網友中也有人認為這也許是個網絡騙子。幸虧,當時浙江版的主持人“守侯滄桑”曾經在網友聚會上見過陳小紅,這位“斑竹”堅信這是一個善舉而不是騙局。他一邊說服和動員版上的朋友加入,一邊先郵寄出了第一筆資助的經費。
一件好事,終于上路。
鄉村窮孩子珍惜好心人的每一分錢
終于有好心人郵寄來了錢,陳小紅準備以每人每月30元和15元兩個檔次發給她班級中的幾個最貧困的孩子,本以為發錢是件很容易的事,可意料不到的是,有幾個孩子卻不肯收。
“尤其是兩個男孩子,家庭情況的確很貧困,也正因為窮,他們更加敏感,還有可能就是男孩子的自尊心,他們并不愿意接受這樣的幫助。”陳小紅后來分析。
當時,在沒有其他學生注意的時候,陳小紅把自己的這些學生叫到無人的地方,和他們說,這是好心人的幫助,希望你們能順利完成學業,能考上大學,能成為一個更有用的人,等到你們有能力的時候,再去回報他們,再去回報給同樣需要幫助的下一批孩子……
說了好幾次,當時的幾個貧困孩子才開始接受幫助,并和相對固定的幾個網友“結成了對子”。
不過,有了這樣一段曲折,陳小紅也更加注意自己的方式,每次發這筆小小的捐款的時候,總會讓學生自己單獨去拿。直到現在,高中里知道有這樣一個幫助的事情,但卻很少有人知道到底是哪幾個孩子在接受幫助。
“我時常在關注這些孩子是怎么用這筆錢的。”陳小紅告訴記者,30元錢,對于一個城市的孩子可能算不上什么,可這里的孩子們省了又省,生怕浪費了每一分錢。現在已經讀高二的小娟是這么安排的,她每一頓飯的菜錢是1元,一天就花3元錢,一個星期21元,每一個星期努力省下9元錢,她要攢起來準備做下一學期的學費。
在這些年里,周圍也出現過質疑的聲音,說她也許是為了出名。陳小紅的做法很簡單:別人的想法自己無法控制,但只要自己一直堅持不為名利地做下去,各種說法自然也就沒有了:“我幫學生,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家庭困難,更看重的他們面對困難所體現出來那種進取精神。孩子身上的這種品質也在支持著我的做法。”
眾多網友愛心接力跨過四載
從2003年年底開始,自從接到了第一筆捐款,陳小紅就在當初發求助帖的版面又重新發了一個帖子,詳細匯報收到了誰的捐款及數目,資助的是哪個孩子,并且在每個星期發放的時候,還要跟一條說明,發完這次之后還剩下多少。
于是,這個帖子成為浙江版面上反復在網友眼中出現次數最多的一個,也因為這個原因,不斷有熱心人來詢問幫助方式。甚至還有一位在新加坡的網友看到了也表示要伸出援手:“當時那個網友還真的從新加坡給我的帳號上匯了一百新加坡元,我還專門到銀行去查了幾次,但都沒有收到,后來這位網友也說,匯出來的錢被退回了。朋友給我分析說是因為我的帳戶只能接受人民幣,不能接受外幣。”
這筆來自于海外的捐款最后沒有實現,這位網友后來和陳小紅還聯系了幾次,不過后來也就漸漸沒有了消息。其實這樣的情況在過去的幾年中并不少見,經常有人來問,但最后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都無法最后落實。陳小紅卻說:“至少他們來問,對于我已經是很大的鼓舞。”
到目前為止,陸續已經有10個網友捐過款,有的始終在堅持,有的會因為各種原因退出,也有新人加入進來。記者了解了一下,他們中,有核電站的普通員工,有公司里的會計,有建筑行業的從業人員,都是普通人,普通收入;互相之間大多都沒有見過面,甚至都不認識,只是因為一份共同的愛心,在做一件同樣的事情。
網友“陳跡”是捐款最多的,這么幾年下來已經掏了4500元,而且還不斷在和兩個孩子通信。知道男孩子語文不太好,女孩子英語不太好,他還專門買了一些書郵寄過去:“也許有的人是心血來潮,但我想把這件事情一直做下去,他們如果考上了大學,我就一直資助下去,畢竟這是件有意義的事,比起有些雷聲大雨點小的資助,我覺得我們的這個活動更有目的性。”
另外一個已經有了孩子的網友也這么認為:“500塊錢,用在城里孩子身上,半個月就不夠了,而對于這些貧困的孩子卻可以維持近一個學期,這點錢的意義遠不在于讓他們可以稍微吃好一點。”
也正因此,10個網友的愛心一直接力到了現在。
老師最樸素的愿望帶孩子去看看縣城
從2003年底到現在,當初還在念高一的孩子已經面臨著高考的選擇,對于這些身在農村的學生來說,這次考試,是他們改變人生最重要的一次篩選和機會。
陳小紅告訴記者,有幾個孩子如果發揮好,還是很有機會考上本科院校的:“我們是一所鎮中,這些孩子的家庭情況也影響了他們的讀書,能念成這樣已經很不容易。”
說到后來,陳小紅說,這一屆的學生畢業,如果還有熱心的網友捐款,她還會在學校里挑選最需要幫助的學生,以及那些考上大學的貧困生,把這個活動繼續做下去:“現在我發現,和物質上的缺乏相比,貧困的孩子同樣更缺少精神上的幫助。”
貧困孩子由于生活的壓力大,普遍性格內向,不愛說話,和同學不合群,常常有種自卑的心理,在解決他們生活問題的同時,陳小紅就和一些網友談過如何讓貧困學生從這種自卑、自閉的心理中解脫出來:“一個重要的方式是看更多的好書。只可惜那些貧困孩子解決生活問題已經不易,哪里還有更多的錢用在書上。”
在橋墩中學,已經在讀高中的這些學生中,有相當數量甚至還沒有去過蒼南縣城,而去過溫州的,更只占到學生的一小部分:“肯定不會超過40%吧,曾經我的一個同事想組織他班的孩子去一趟溫州,看看大城市到底是什么樣子,可最終還是因為不少學生拿不出五六十塊錢的車費和快餐費而沒能成行。我想,如果能帶學生們去一次縣城,甚至去一次溫州,帶他們看看現代化的生活,對于他們的未來,肯定有好處……”只是,陳小紅的這份憧憬,不知道到什么時候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