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山西頻道
家鄉窮孩子牽走他的心
3月28日,大同市陽高縣的4名因家貧而輟學在家的少年坐在北京開往江蘇省的特快列車上。
列車在飛馳,雖然難舍離鄉之愁,但他們對美好前途的憧憬使得這種鄉愁變得淡薄了。再過十幾個小時,江蘇大學的博士生張兵就會在火車站迎接他們,之后,他們將到鎮江市冶金技工學校讀書。這所學校是專門為江蘇省沙鋼集團培養技術人才的。畢業后,他們將直接進入沙鋼集團工作。
當日,護送他們去江蘇的是大同市陽高縣大白登鎮田家屯村小學教師衛月林的女婿。江蘇大學的博士生張兵就出生在這個村子里,今年54歲的衛月林是張兵的小學老師。
截至3月31日,陽高縣大白登鎮和附近鄉鎮共有45名失學少年在張兵的積極聯系下,來到鎮江市冶金技工學校讀書。
就在這幾名失學少年到技工學校讀書的前兩天,衛月林老師又將他精心挑選的6名學習成績優秀,卻因為家庭貧困面臨失學的初高中學生的名單詳細地通過電話告訴了他的學生張兵。而張兵也通過江蘇大學的導師和研究生資助這些孩子繼續讀書。
在衛月林老師和張兵的幫助下,共有41名因貧困面臨失學的學生重新走進教室。
貧寒家庭長大的博士生
3月31日上午,記者幾經輾轉尋問,在陽高縣大白登鎮田家屯村小學校找到了張兵的小學老師衛月林。
衛老師今年54歲,正在學校里給孩子們上課。寧靜的小校園里傳出孩子們瑯瑯的讀書聲。衛老師教書育人已經整整33年了,在他培養的學生中,有50多人考進大中專學校,有不少人在重要崗位上任職。而他三十多年來卻始終不離不棄自己的職業,在三尺講臺上度過了他美好的青春歲月。
張兵則是他教過的學生中學歷最高的,目前在江蘇大學電氣信息工程學院攻讀博士研究生學位,并且馬上就要畢業了。
衛月林在談到張兵時,臉上滿是驕傲和自豪。張兵1976年出生在田家屯村,父母是這個村子里的普通農民。他1996年考入太原理工大學,2000年考入江蘇大學碩士研究生,2003年考入江蘇大學攻讀博士研究生學位。
衛老師說:“由于家庭貧困,張兵的求學經歷滿含著艱辛和淚水!”
在張兵上小學時,老師發現這個孩子很喜歡學習,在班上幾乎每次都能考第一名。衛月林看在眼里,喜上心頭,就經常給他補課,星期六、日也不間斷。就在上學期間,張兵出了點意外,他因患病無法正常上學。無奈的父親告訴他,因為家里窮,治病要花好多錢,既然有病就不要上學了。但張兵根本不愿離開心愛的教室,他哭著找到老師衛月林求助。衛月林看著這樣一個成績優秀的孩子即將面臨失學,心如刀絞。他多次來到張兵家,苦口婆心地給張兵父親做工作,極力要求讓張兵繼續上學。在衛老師的死磨硬纏下,張兵父親終于同意孩子病好后繼續上學。張兵的父親對自己的兒子說,今后只要你愿意讀書,家里就是砸鍋賣鐵、賣地賣房也要供你。
1996年,張兵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太原理工大學。上學的費用增加了,張兵的父親傾其全力供兒子上學,張兵也邊學習邊打工為自己賺些學費和生活費,以減輕家里的負擔。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就在1999年10月張兵在太原理工大學讀大三時,父親不顧身體疲勞在工地干活時發生意外,再也沒有站起來。回到家中后,張兵感覺天都塌了。辦完父親的喪事后,張兵再次來到衛月林老師家。衛老師對他講,你一定要考上研究生,只有這樣,才能改變你的生存環境。一旦半途而廢,你怎能對得起你的父親。
咬了咬牙,張兵賣掉了家里僅有的幾間舊房,開始著手研究生考試。
博士生“反哺”家鄉貧困學生
張兵每次回老家時,總要抽空去看看自己的小學老師衛月林。2003年暑假的一天,衛老師對他說:“咱們陽高縣是一個國家重點扶貧縣,貧困而且優秀的學生很多,他們像你當年一樣面臨失學,窮苦人家的孩子,想讀書不容易,不少孩子很懂事,學習很用功,可是由于家里窮,不得不失學在家。”說到這兒,頭發已然花白的衛老師唏噓不已。
回到學校后,家鄉的現狀經常在他的腦海中閃現。一天,張兵無意中和流體研究中心的劉厚林老師說起了這事,沒想到劉老師脫口而出:“那你幫我物色一個,我來資助他上學?!?
張兵喜出望外,連忙打電話給衛月林老師。很快,衛老師給他寄來了第一個受助人的材料。開學時,張兵替劉老師將第一筆500元助學款寄給了陽高縣一中的高一學生賀小林。
一次偶然的交流,就為一個窮苦孩子贏得了一次繼續學習的機會!這給了張兵啟迪,能不能給更多的孩子創造這樣的機會呢?當他把這一想法告訴自己的導師——江蘇大學副校長袁壽其教授時,得到導師的大力支持。在張兵后來提供的5個受助學生中,袁教授一下子資助了3個。后來,張兵又在流體中心一次支部會議上說起這事,大家一致決定伸出援手來幫助這些貧苦娃。
為了獲得更翔實的資料,張兵專程回家鄉進行調研,并在一周后的流體中心職工大會上作了專門匯報:陽高縣農村人均年純收入不足300元,很多人家家徒四壁。包括全國中學生數學競賽銅牌獲得者在內的許多品學兼優的孩子都面臨著失學……張兵的匯報感動了大家。會后,老師們的熱情同樣感動了張兵——他此行帶回來的十幾個家庭困難孩子的名單不一會兒便被“一搶而空”。200元、300元、500元……一筆筆捐款緩解了山西陽高縣孩子們的燃眉之急,也溫暖了張兵的心。
為確切了解附近學校孩子們的學習和家庭狀況,衛月林老師經常到貧困學生家中走訪,了解他們的實際情況。相互比較,找出學習成績確實優秀,家庭確實貧困的孩子,將他們的情況反饋給張兵,尋找善良的資助者。
在張兵的電腦里,清楚地記著受助人的家庭住址、郵編、資助人、金額等詳細內容。目前一共有受助人35人,資助人24人。3月底,又有6名貧困優秀學生受到資助。如今,資助人已超過了江蘇大學流體中心在職教師這一范圍,在中心讀研究生的外單位的職工,離退休教師,甚至連他們的子女也都加入了這一行列。
越來越多的孩子被資助
品學兼優的陽高縣一中學生賀小林的父親得了腰疼病,全家以種地為生年收入僅1500多元,遇此變故,賀小林的父親幾乎拿不出可供兒子讀書的費用。后來,在張兵、衛月林的幫助下,江蘇大學劉厚林導師開始對他進行資助。
2005年秋天,受到江蘇大學導師劉厚林資助的陽高縣一中學生賀小林考上了內蒙古師范大學。其間,劉厚林一直給賀小林寄學費,前后共給予資助2000多元。
田家屯村今年18歲的學生楊偉曾經是全國初中數學競賽銅牌獲得者,后考入陽高縣一中。他家的貧困狀況更是令人難以想象。一家四口人住在兩間土窯洞里,其中的一間窯洞前半部分已經坍塌,用木棒搭著,上面用包裝袋苫蓋著,而后半間還要住人。楊偉的爺爺因為無錢治病在去年去世,為供他讀書,姐姐遠赴銀川打工,他15歲的妹妹在渾源縣的一家飯店“幫忙”賺些錢來補貼家里。令人欣慰的是,這個家徒四壁的家里墻上掛滿了楊偉在小學、初中和高中以來的獎狀,整整貼了一面墻。后來,江蘇大學劉紅老師獲悉楊偉的情況時,立即決定從高中開始對他進行資助。
給家鄉孩子找份工作
在陽高縣當地,找一份固定的工作、有一份穩定的收入是很多人的夢想,甚至連謀一個采煤的差事都十分困難。讀研究生期間,張兵一直在鎮江冶金技工學校代課。那是一所培養中高級技工的省級重點技校,畢業生一直供不應求。當他了解到近幾年張家港的沙鋼集團、常州中鐵集團等每年都在該校委托培養120名學生,畢業后包就業時,便想能不能幫助家鄉那些初中畢業的孩子謀一份工作呢?
經過張兵與冶金技校的領導磋商,該校決定每年從陽高縣定向招收30名學生,由沙鋼集團委托培養,畢業后直接到沙鋼工作。2005年9月,24名陽高籍初中畢業生來到了鎮江冶金技校學習。4個月后,4名高中畢業入學的學生按計劃去沙鋼集團實習,每個月還拿到了700元的實習工資,這比陽高縣城正式工的工資還要高。年后,經張兵與學校協商,又有6名陽高籍學生坐進了鎮江冶金技校的課堂。
截止到目前,共有45名陽高籍貧困少年在技工學習讀書。
對自己的這種義舉,張兵這樣解釋:“我經歷過這些貧苦孩子所經歷的生活,我知道他們需要什么樣的幫助。我自己沒有放棄過的希望,我也不希望這些孩子放棄?!?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