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水管長流水,教室燈長明”,這是很多高校里常見的現象,很多大學生對此已經見怪不怪。日前,天津科技大學援心社的同學們在本市部分高校進行了一次大學生校園浪費現象調查,結果:公用場所無限制用水、宿舍教室超支用電、食堂飯菜隨意浪費、紙張條幅不珍惜使用、一次性用品過度使用,位列高校校園浪費行為的前五位。
一件衣服洗10遍
學校的共用水房一直是浪費的重災區,由于一些高校對學生用水量沒有具體限定,所以大家用起水來也就格外大方。刷牙、洗臉完畢忘了關水龍頭是常有的事,洗一件衣服平均要用三四盆水,有些愛干凈的同學甚至要換10多盆水。經常見到有人把衣服泡在盆里,水龍頭開到最大,一沖就是一兩個小時。除了水房,浴室里的浪費情況也很嚴重,夏天的時候有人一天要洗兩三次澡,而且噴頭只要一開就關不上,自己倒是痛快了,水卻白白流進了下水道。
空教室電燈長明
如今,電腦、MP3、手機是大學生生活的必需品,哪一樣用起來都少不了電。雖然不少學生公寓都規定了用電額度,可架不住宿舍里每個同學輪番上陣地開機、充電。有人在電腦上通宵“鏖戰”,有人MP3、手機隨時充電,一個月下來超支的電費達到上百元。而在公用教室、自習室,電燈長明更是屢見不鮮。經常是偌大的教室里只有一名學生,卻要把所有的日光燈都打開;有的學生趴在桌子上休息,教室里卻依然開著燈;還有的教室空無一人,卻掛著窗簾開燈。在走廊里,更是燈光長明,無人管理。
饅頭吃一口就扔掉
隨便走進哪個學校的食堂,都能見到吃不了的食物被丟棄的現象。餐桌上吃不完的飯菜、喝不完的飲料,咬了幾口的饅頭隨處可見,有些食品甚至沒動過筷子也難逃被扔掉的厄運。同學之間聚餐、請客,不點上一兩百元的飯菜就覺得面子上掛不住,結果吃不下又不愿打包帶走的東西統統被倒進了泔水桶。
簡歷厚度堪比教材
雖然電腦已經非常普及,可紙張仍然是學習最大的消耗品。日常作業、畢業論文都需要用書面形式打印出來。平時常規論文3000字左右,通常要用三四張紙,而畢業論文往往在1萬字以上,一式六七份甚至十份,以一個班30人計算,就需要消耗2000至3000張辦公用紙。找工作的同學還要制作求職簡歷,為了給用人單位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些同學的簡歷內容可謂應有盡有:個人經歷、實踐履歷、獲獎證書、自我介紹、再加上精美的封面、封底,厚度甚至超過了某些教材。
一頓飯扔掉幾千雙筷子
現在生活節奏快了,許多方便人們使用的一次性商品應運而生,比如一次性飲料包裝、可拋棄的隱形眼鏡、一次性照相機等等。而在學校里最常見的就是一次性筷子。很多學校食堂都使用一次性餐筷,一個學校一頓飯下來就有幾千雙筷子成為垃圾,浪費驚人。此外,很多社團組織活動都要懸掛條幅,制作一個條幅通常要花50至100元,而這些條幅大都用過一次就失去了價值,永遠被擱置在角落。
組織此次調查的援心社成員莫中磊告訴記者,除了以上五種浪費現象,濫用電梯,設備無人空轉,電子閱覽室內玩游戲,上自習多占位子,肆意攀比高消費等也都是同學們選出的校園常見的浪費行為。實際上,很多大學生都知道浪費的危害,但卻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節約的意識。造成浪費現象層出不窮的主要原因是,現在很多家庭的經濟條件都不錯,而大學生又多是獨生子女,從小養成了大手大腳不拘小節的習慣。此外,在社會這個大環境里,相關的教育提醒比較少,很多高校里或是周圍的小飯館都沒有張貼節約糧食的標語,更沒有一個餐飲服務人員在學生就餐時,提醒他們適量點菜,以免浪費。而單純倡導節約的標語口號又通常比較空洞乏味,很難引起大學生們的共鳴,加上缺乏相應的獎懲制度,時間長了也就失去了提醒警示的作用。
節約公約
對于大學生來說,要做到節約并不是一件非常難的事,其實生活中有很多節能的小竅門。科大援心社的同學們就總結了不少節能的好點子,倡議大家厲行節約:
1.宿舍,教室人走燈滅,光線充足時不開燈。
2.隨時關緊水龍頭。
3.購物時選用布袋,減少使用塑料袋,就餐時點餐適可而止,鼓勵打包,避免浪費,盡量少用餐巾紙,多用手絹和抹布。
4.節約學習用品,鉛筆、橡皮、本冊完整使用,寫字紙兩面用,想好再動筆,減少使用修正液。
5.洗澡動作要迅速,節水省時又騰地兒。
6.倡議男生要用電動剃須刀,因為平均一只電動剃須刀會為世界節省約36片刀片。
7.使用充電電池,每個月至少有一次將電量全部耗盡,并且將電池充滿,這樣能保持電池的活性,延長其使用壽命。
8.送禮物不包裝,要包裝用報紙,節約之行,新風尚。
9.一般性校內文體活動,不使用印制的一次性條幅,常規性工作要考慮條幅的重復使用;各種校級文體活動的通知等,統一在海報欄和網站發布,一般不發放書面材料;邀請領導參加,不使用印刷的請柬,可采用自制請柬或電話、當面邀請;各種校內文藝演出的節目單等盡量少做,不使用彩色封面紙和噴繪、寫真;控制各類證書和獎品的發放規格;控制各種活動照相數量,一般只沖洗代表性的照片用做存檔和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