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筆者讀到一篇題為《李瑞環10年匿名助學148名學生》的文章。文章說,李瑞環同志10年間拿出個人資產53.3萬元,以“一位老共產黨員”的名義,資助了148名貧困大學生。今年,李瑞環同志又捐出一筆稿費,委托天津市教委今后3年內每年再資助100名貧困大學生。與此同時,李瑞環同志立下遺囑,他逝世后遺留下來的東西統統變現資助天津貧困學生。
我把這篇文章反復地看了多遍,被李瑞環同志一以貫之地資助貧困生的做法感動,感受到李瑞環同志的樸實、可貴,以及對廣大人民群眾的深情厚誼。筆者以為,作為一名領導干部,李瑞環同志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其一、李瑞環同志助學事件告訴我們,干部不可忘本。忘本就意味著背叛。作為一名黨員干部,應始終牢記黨的宗旨和自己的黨員身份。在這一點上,李瑞環同志就做得相當好,他并沒有把自己當成一位黨和國家的領導人來看待,而是始終把自己作為“一位老共產黨員”。與李瑞環同志相比,我們現在的有些干部又做得如何呢?作為共產黨員,雖然出生在不同年代,分布在不同崗位,生活在不同環境,但都有著共同的“身份”。共產黨員不管擔負什么職務,處在什么地位,其黨員身份決定了必須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時時處處起到模范帶頭作用。
其二、李瑞環同志助學事件告訴我們,干部要尊重人才。說到妒才忌能,莫過于三國時期的吳國名將周瑜“既生亮,何生瑜”的千古感慨。假設我們有些領導干部以此句來作為人才選拔標準,是選不好人才的,也是搞不好工作的,更是成不了什么大氣候的。李瑞環同志的人才觀念,也許能夠給我們的用人提供一些借鑒。在2004年10月21日的座談會上,李瑞環同志說出了他要助學的原因。他說:“我個人之所以要這樣做,因為我本人對上學、教育和人才有一點親身的、特殊的感受。”領導干部只有像李瑞環同志那樣,對人才具有特殊的感受,才能真正從思想上重視人才,從感情上貼近人才。領導干部應以開闊的眼光和寬廣的胸懷選才用才。應善于包容、吸納、凝聚各種各樣的人才。現在,一些領導干部選人用人喜歡用聽自己話的,用比自己能力低的,用與自己關系好的。這樣,優秀人才怎么能脫穎而出?選賢任能也是革命事業,選人用人應以事業為重。
其三、李瑞環同志助學事件告訴我們,干部不可離群。這里的“群”,是指廣大的人民群眾。1998年,李瑞環同志曾鄭重地委托部下方放同志把一封遺囑信轉交天津市委張立昌同志。信中說,他對天津人民有著深厚的感情,他逝世后遺留下來的東西孩子們都不繼承,全家商量好了,統統變現資助天津貧困學生。由此看來,李瑞環同志對貧困學子的關愛、對廣大人民群眾的感情是終身的、是一貫的,是值得廣大領導干部學習的。現在,有的黨員干部宗旨意識淡薄,群眾觀念淡漠,對群眾的感情淡化;有的高高在上,不關心群眾的疾苦,甚至損害群眾的利益,傷害了群眾的感情。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各級領導干部理應牢記,我們都來自百姓,永遠是人民的兒子,到什么時候都不能做群眾看不慣、不滿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