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學生以思想自由,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當今大學生就業所面臨的問題,是中國長期教育體制錯位所帶來的必然結果。中國自古以來都在受著科舉制度的毒害,應試教育限制了孩子們的創造力,世俗和功利性使人們養成了急于求成,追逐短期利益的習慣。中國大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實在令人堪憂。
這里我不由得想起以前曾經看過的一個關于中外大學生對抗賽的節目,各有4名中國大學生選手和4名外國大學生選手,設置的比賽內容很多,但給我印象最深的有兩個環節,一個是主持人讓每名選手從“權利、財富、智慧、真理”四項中選擇一個自己最想擁有和追求的,中國的4名學生分別選擇了“權利或財富”,而4名外國選手有3名選擇了“真理”,1名選手選擇了“智慧”。
另一個環節是為某項非洲的慈善捐助活動擬定一個計劃書,包括如何尋求資助人等等,中國選手設計了很多感人卻不實際的場景,甚至現場朗誦了一組詩歌,以展示中國文化的魅力,打動資助人,而對于模擬資助人提出的關于如何控制經費、如何防范風險等問題,卻面面相覷。而反觀外國選手的方案,則制定的十分細致,考慮到了各個方面,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稍加修改甚至就可以具體實施。
這里我并不是想說外國學生比中國學生有多強,但中國大學生追求真理、追求自我的意識,以及具體實戰能力確實遠遜于外國大學生。歸根結底,中國的教育體制、教育觀念嚴重影響著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走向,現在很多大學生面臨著學到的知識根本用不了,而工作中實際需要的能力又不具備。最令人大擔憂的是,大多數人創新的能力,追求真理的意識都很弱,甘心做學問,做研究的人更少,甚至連一些高校里的碩士生、博士生也都是為以后能謀一個好的工作,拿更多的薪水才不得不讀的,并且在讀書期間很多人都在做著兼職,論文也是東拼西湊,研究的成果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中國的這種具有被動應試色彩的教育體制不進行調整,指望學生自己脫離出來,實在是太難了。長此以往,永遠別指望歐洲文藝復興那樣的情況在中國出現了。
所以,中國的政府有責任下大力氣把教育這個問題做好,而且應該從孩子最小的時候就要開始做,給學生創造一個允許自由思想、自由創新的環境,而不是用這樣那樣的條框來限制,在每個階段都注意不斷激發學生自主的思想意識,這樣,到大學的時候,他們才能形成真正成熟,具有自我意識的思想和能力,大學生才會真正發揮其接受高等教育后的價值,在中國長大的這些孩子才能真正實現作為一個有思想的人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