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點燃夢想 "扶貧助學"工程惠及萬名貧困學子
2006-04-10
自從有了希望工程,貧困學子的生活插上了理想的翅膀。之后一系列扶貧助學活動相繼展開,寒窗基金、助學獎學金、助學貸款……扶危濟困,團結友愛的中華傳統美德的弘揚,讓人們感到這個社會越來越有生機,每個人都生活在和諧相處,關愛相助的環境里。
今年我省實施的扶助萬名高中階段貧困生的工程,將惠及萬名高中階段、家庭貧困、品學兼優學生。這是遼寧省教育基金會的獨創。它不僅充實了高中階段貧困生資助環節的薄弱,同時也將為國家高素質人才的培養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1、我省啟動扶助萬名高中階段貧困生工程
從2006年起,我省啟動"扶貧助學"工程,扶貧活動將惠及萬名高中階段、家庭貧困、品學兼優學生。
據了解,這一扶貧助學工程是由省教育基金會發起的。為加快城鄉特殊困難群眾社會救助體系建設,開展多種形式的捐助和幫扶活動"的要求,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實施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的有關部署,實實在在地為老百姓辦點好事,為教育辦點實事,遼寧省教育基金會從2006年起,我省將啟動"扶貧助學"工程,即發揮紐帶和橋梁作用,動員社會各界力量,積極開展捐資助學,讓貧困高中學子有學上。
今年,省委、省政府免除了全省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繼續免費提供教科書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義務教育階段的貧困生讀書難的矛盾得到了很大的緩解。但是高中階段貧困家庭的孩子讀書難的矛盾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些地區、有些家庭這樣的困難還很突出。省政府和各市已經出臺一些相關政策,解決高中特困生就學問題。但仍然有一些特困高中生需要幫助。為此,省教育基金會決定,啟動"扶貧助學"工程,幫助部分高中階段家庭貧困、品學兼優的學生完成學業。
省教育基金會表示,開展這項工作,堅持"培養一個成功的孩子,等于幫助一個困難家庭脫貧"的公益理念,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這項公益活動當中。
2、遼寧貧困家庭子女上學全程有保障
據悉,我省目前已建立全面解決困難群體子女上學難的救助機制,完善了義務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全程扶困助學體系,全省60.5萬貧困家庭學生受益,其中有9272名學生免費讀高中。
由省教育基金會募資100萬元人民幣設立的高中階段貧困家庭優秀學生獎學金,2005年12月16日向全省1000名貧困學生發放。
在義務教育階段,在"兩免一補"的基礎上,從今年春季學期開始,我省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按照"一費制"標準全部免除學雜費。2003年和2004年,全省每年投入"兩免"補助資金9236萬元。2005年,全省"兩免一補"資金需求為1.6億多元,其中省政府投入"兩免"補助資金5800萬元。實施"兩免"政策以來,已有124.9萬名學生受到資助。2005年實施的"一補"政策也有4.7萬名學生受益。
在高中教育階段,我省從2004年秋季起,在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和省重點高中開辦"宏志班",招收農村成績優秀且貧困的初中應屆畢業生。"宏志班"學生免收學費、課本費(不含教學輔助用書)、住宿費。省、市、縣政府負責對"宏志班"學生給予適當生活補助。目前,全省有120所高中開設"宏志班",共有9272名貧困學生免費讀高中。在職業教育階段,省政府設立500萬元扶困助學專項經費,幫助中等職業學校貧困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我省中等職業學校現有特困學生34619人。專項經費資助的對象是經濟上特別困難、家庭人均月收入在城鄉當年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無力支付學習期間全部或部分學費和基本生活費用的中等職業學校特困學生,原則上為每生每年1000元。據悉,全省各市共籌集資金近3000萬元。
在高等教育階段,我國既有國家助學貸款,省政府獎學金、助學金制度,也有"綠色通道"、"愛心助學"等資助措施。截至目前,我省累計發放國家助學貸款5億元,獲得貸款學生約為8萬人。為進一步做好高校扶困助學工作,最近,省政府還設立政府助學金,并核撥資金6345萬元,全省90%以上家庭特別困難的高校學生都將獲得資助。
"公益事業,越做越覺得有意義。"
對于此次我省此次資助萬名高中階段的貧困學子的"扶貧助學"工程的發起,省教育基金會秘書長陳麗華向記者講到了這樣兩件事:
不久前省教育基金會接到一個農村學生的來信,信中說她已經考上了重點高中,但是家里困難,拿不起學費。孩子說她當時非常苦悶,特別想念書,覺得念書了自己才能有更大的發展。
還有一件事:去年省教育基金會到撫順調研,正好碰上新賓滿族自治縣的一個孩子,也已經考上了重點高中,但也因為交不起學費面臨著輟學的問題。
"現在,從扶貧助學體系看,我省農村中小學生已經實施了免費義務教育,農村孩子不用再交學雜費了。在大學階段,困難學子讀書有困難,但有相關政策在支撐,比如國家助學貸款、寒窗基金、愛心窗口等,而相對來說,高中教育階段接受資助的項目比較少,所以今年省教育基金會啟動了這項工程。"
省教育基金會從1988年成立伊始就把教育扶貧作為一項工程來抓,組織開展了一系列教育扶貧活動。如"教育扶貧志愿者活動"、"優秀教師送教下鄉活動"、"慰問偏遠山區教師活動"、"情系山村孩子,關注農村教育考察活動"等等。到2005年,省教育基金會已經獎勵6711名教師,表彰先進集體285個,組織多次送教下鄉等活動。資助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學生4萬余名。去年由省教育基金會募資100萬元人民幣設立的高中階段貧困家庭優秀學生獎學金,向全省1000名貧困學生發放。
從事教育扶貧工作已有18個年頭的陳麗華,對于教育扶貧的意義頗有感觸: "一直做公益事業,越做越覺得有意義。"
陳麗華講到了參加工作后的一件事:1995年凌原發大水,省教育基金會給災區送救災物資。那一次,陳麗華也去了。在那里,他認識了一個小男孩,穿著紅棉鞋,一問說是村里給發的。男孩穿著的棉襖也顯得松松垮垮,棉襖里面就是一件背心。陳麗華看到這些,不由得一陣心酸,他給了孩子100元錢,孩子竟然驚訝地說:"這么多錢。" 并保證,我肯定用在學習上。
男孩的家庭非常困難,爸爸患有胃病,干活吃力,媽媽是當地的民辦教師,但每月的工資也就30元左右,姐姐在念中師。孩子的學習不錯,很用功,在班級前幾名。
從那次見面后,陳麗華就開始資助這個小孩念書。現在這個孩子已經考上了省內的一所農專,學的是畜牧獸醫專業。孩子說他畢業后還要為農村服務。孩子的媽媽也感激地說:"要不是你資助,孩子肯定就念不出去了。"
"為貧困學生做事的確是一件應該做的事。"陳麗華不禁感慨地說。
檔案
記者面前放著一份由省教育基金會提供的"遼寧省2005年高中階段家庭貧困、品學兼優學生名單",這些在學校里苦學奮進、在生活中備嘗艱辛的好孩子,他們每個人都有一段催人淚下的辛酸往事。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面對家庭經濟上的困窘,生活中的種種不幸,他們不氣餒,不頹廢,用他們那顆稚嫩的心和柔弱的肩膀,承受著常人難以想像的壓力,在人生旅途上,邁出了更堅實的腳步。
"我所取得的成績,都是愛心結的果"
本溪市高級中學的孫赫,在他七歲時就失去了和睦的家庭,跟隨著身患虛弱癥、每天靠蹬三輪養家的父親生活。
上初中三年級時,父親突然精神失常,發作時打人成了家常便飯,每次都是小孫赫承受著皮肉之苦。
素來以家務為主的奶奶,不得不背起紙箱沿街叫賣冰果以維持家中的開銷。目睹家中之窘境,孫赫下決心輟學打工賺錢,不再讓風燭殘年的奶奶飽受辛勞。奶奶卻說:"孩子,好好上學吧,今天我苦點,就是期盼著你將來讀成書,有本事來照顧我。"孫赫發誓,一定要學出個樣來,為奶奶爭氣。
中考時,他以高分被本溪市高級中學錄取,但數千元的學雜費又使家我犯了難,然后就像是一場夢。在省、市政府的親切關懷下,他不僅如愿走進了校園,學校又為他減免了全部的學雜費和書費。他的心是暖暖的,他的夢是甜甜的,他可以心無旁鶩靜下心來學習了。
每天,第一個走進教室的是他,最后一個走出教室的還是他。功夫不負有心人,孫赫以高一年級整個學年綜合排名第一的成績升入高二,如今的孫赫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協助班主任管理好班級,還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孫赫總說:"所有成績的取得都是愛心結的果。"
"知識能改變命運,關愛能助我成功"
鞍山市第九中學學生王蘭,是農民工的孩子,自幼生活在農村,父母都是農民,父親患膽結石,母親患難與共有習慣性腰脫,家庭生活艱難。父母進城務工,把全家也遷進了城里。由于父親有病舍不得醫治,終于有一天累倒,被鄰居送進了醫院。高額的醫療費對于這樣的家庭無疑是雪上加霜……
清晨,王蘭目送著父母忙碌奔波的身影;夜晚,她拿出優秀的學習成績單寬慰他們疲憊的身心。從高二開始,她就再沒有向父母要錢交學費了,她把平時省下來的午飯錢用于交學費。老師和同學們知道了她的家庭現狀,紛紛解囊相助。去年底,她得到了省教育基金會發放的1000元獎學金,不但補交了2005年學費,今年的學費也有了著落。
王蘭家是低保家庭,她曾把低保證視為恥辱,如今她卻深切感受到了它所包含的意義,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家庭里,關愛、幫助、優撫,是黨和政府的政策,讓家庭貧困的孩子感受到了溫暖、幸福和希望。王蘭堅信:"知識能改變命運,關愛能助我成功。"
"將來我一定用所學到的本領為農村服好務"
錦州市義縣職教中心畜牧獸醫專業的白勇,曾經有一個溫暖富裕的家,爸爸是個很精明又勇于吃苦的人,憑借著高超的木工技術,在省城搞過裝璜,回到家鄉后開了家飯店。那時候,他們家的日子過得相當紅火。
天有不測風云。1998年10月,爸爸被確診為晚期肝癌。媽媽拿出家里所有的積蓄救爸爸的命。為了不影響白勇學習,所有的親人都瞞著他,告訴他,爸媽又到省城打工去了。
隨著時間的流逝,從爺爺、奶奶、舅舅的表情中白勇覺察到了家里的不幸。
為了治好爸爸的病,家中的積蓄花光了,媽媽將家里能賣的東西全賣了,最后竟連房子也低價賣掉了,然后又開始借債。
在爸爸彌留之際白勇才知道了真相。他終于見到了已經骨瘦如柴的爸爸。2001年正月十二,在他才13歲時爸爸就永遠地離開了他。
爸爸去世后,舅舅收留了白勇母子倆。后來學校知道了他的遭遇,給了我減免學費的待遇,還幫他結上了對子。
2005年9月,白勇終于邁進了義縣職業教育中心的校門。去年年底,我還得到了遼寧省高中階段家庭貧困優秀學生獎學金。 白勇說,他不會講豪言壯語,他要用實際行動來實踐自己的諾言。"我不會讓資助我的人失望,將來我一定用所學到的本領為農村服好務,為農民服務,為農業服務,讓人們的夙愿變成美好的現實。"
"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王健煒,朝陽市第一高級中學的應屆高考生,對"貧窮"的理解要更深刻,但他從不為自己的出身而感到自卑。
在他還是呀呀學語的幼童時,就和單身母親生活在一起。母親是一個很要強的人,對健煒的要求非常嚴格,使他在學習上不敢有一絲懈怠。母親身體不好,不但有無法治愈的先天性脊髓缺損,還因為與父親生氣而患上了心臟病。懂事的健煒從小就知道幫母親分擔家務。劈柴、挑水、生火、做飯,他都做得非常熟練。
政府和社會沒有忽視健煒家的貧困,在物質和精神方面給予了很多扶持。母親下崗那年,他們家陷入了困境,他第一次面臨著付不起學費的尷尬局面。交學費那天,他在去學校的路上,一直思考著如何向老師提出晚幾天交學費的請求。當他到學校還沒去找老師時,老師卻先找到了他,告訴他這個學期的學費可以少交一部分。當他把這個消息告訴母親時,媽媽感動得熱淚盈眶。接下來,根據國家的扶貧政策,他們家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待遇。
政府和社會的扶持,減輕了他的負擔,沒有了壓力,健煒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他深知,我改變自己的命運,必須努力學習。同學談論《流行花園》時,他在學;同學討論世界杯時,他在學;同學交流周杰倫時,他依然在學。就這樣,他一步一個腳印地從小學升入初中,又從初中考入重點高中。
來到第一高中的第一天起,他就告誡自己,對待學習一定要百分百地認真,否則將愧對所有關愛他的人。兩年多來,在他充實而又積極的學習生活中,留下了一串令人欣慰的足跡。他連續兩年獲得校綜合獎學金,校"優秀三好學生",校"優秀團員"稱號。他還在奧林匹克化學和數學競賽中分別獲獎,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高考越來越近了,全相信在人生的考場上,他會向母親、向社會、向所有關愛他的人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愛,讓我走出了自卑的個人世界"
沈陽市第一中學的蘆峰,是一名高二年級的學生。他的母親生活在無聲的世界里,從小就與母親相依為命的蘆峰,是母親最大的希望。為了改變命運,更為了滿足自己對知識的渴求,蘆峰整日埋頭于書海,苦作舟。也許是逆境造就了一個好學的頭腦,經過不懈的努力,蘆峰的成績在學校已名列前茅。
生活在這樣一個充滿著關愛和溫情的社會大家庭里,讓蘆峰體會到了幸福。他從內心深處感謝曾經伸出過熱情雙手的人們。每當困窘降臨時,他都能感受到來自學校領導、老師和同學們的關心備至、體貼入微,不僅幫他解決了生活上的困難,更給了他心靈的支持和慰藉,使他走出了自卑的個人世界,融入到溫暖的大集體中去。
"在愛和關懷中,我會一天天長大"
阜新市高級中學的王雨時,曾在一個完整的家,爸爸在阜新孫家灣煤礦上班,媽媽下崗在家,奶奶年老多病,家雖不富裕,但卻是溫馨的。在2005年2月14日那場礦難中,他失去了最愛的父親。家里的頂梁柱沒了,母親的精神一度陷入崩潰的邊緣。在那短短的幾天里,雨時經歷了人生中最大的苦難。
就在家里最絕望的時候,市領導來了,了解了他們家的經濟狀況,當即安排了對他們的救助措施。經過市領導、教育局領導與學校方面的協調,免除了他的學雜費等一些費用,老師和同學們也都向他伸出了熱情的雙手。老師鼓勵勇敢地面對所發生的一切,同學們去家里看望他,還給他送去了自發組織籌集的捐款。
失去父親是無比悲痛的,但得到了更多人的關心是幸福的。雨時告慰父親:您安息吧,在您走后,您的妻兒得到了更多的人的愛護,人間有愛是幸福的,"在愛和關懷中,我會一天天長大"。
感恩
我們的社會是個大家庭。在這個大家庭里,鄰里互幫、師生互助的感人事跡彼彼皆是。幾乎每一個家庭貧困的孩子身后,都發生過互幫互助、感人至深的故事。
本溪市高級中學的孫赫說,省教育基金會給予我們的不僅僅是求學路上的一次經濟援助,是一次終生難忘的激勵,更為重要的是,讓我們懂得了,貧困并不是獲取援助的資本,只能是催我前行的動力。
鞍山市第九中學學生王蘭:我要感謝我的父母,他們給予了我生命。我將用我的孝心,讓他們晚年幸福;我更要感謝那些曾經資助過我的好心人,沒有他們的幫助,就不會有今天的我。我將用我的愛心,將扶貧助學這個愛的火炬傳下去;我要加倍努力學習,用我的忠心,回報我的祖國,回報愛我的社會。
沈陽市第一中學的蘆峰說,愛是永恒的,愛是薪火相傳的,是永遠沒有終點的接力。今天,我們從愛中汲取了力量,明天,我們也會毫不猶豫地向同樣困難的人伸出友愛之手。我們會主動參加各種公益活動,力所能及地幫助有困難的同學,特別是在學習上幫助同學共同進步。我們會用實際行動回報社會、回報學校,回報老師和同學的關愛。我們會牢記:"把愛國情、師生情、父母情、同學情灑在自己求知的路上。"
阜新市高級中學的王雨時說,我想在我的人生歲月里投入更多的愛,去愛社會,回報社會。我要更加刻苦地學習。我知道社會上有許多像我這樣的不幸的孩子,他們的生活也許比我還要艱難,但我們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像省教育基金會的領導愛我一樣,都被愛著,被關懷著。
備忘
希望工程:希望工程是中國青基會發起倡導并組織實施的一項社會公益事業,其宗旨是資助貧困地區失學兒童重返校園,建設希望小學,改善農村辦學條件。我省希望工程自1992年月啟動以來,得到了社會各界、海內外團體、企業和個人的積極支持和熱情參與,截至目前累計資助大中小學生23萬,建立希望小學1100余所。
寒窗基金:從1996年起,為保證當年考上大學的家庭經濟特別困難學生順利進入大學,省政府設立了"寒窗基金"。"寒窗基金",被老百姓稱為"溫暖工程"、"民心工程"。
助學獎學金:省政府從2002年開始,到2005年每年安排1000萬元資金,在全省高校開展"愛心助學"活動,主要改善特困學生在校期間的伙食問題。每年全省給每個特困學生300元伙食補貼,學校按400元配套,每年資助特困學生3萬多人。制定下發了《遼寧省助獎學金管理辦法》,核撥助學獎學金6345萬元,普通高校在校特困學生90%以上獲得資助,計6萬余人。.高校也采取各種措施,為貧困家庭學生提供幫助。開放資助貧困學生入學"綠色通道",為貧困學生安排勤工助學崗位,另外高校每年從收取學費中提取10%作為資助貧困學生專項基金。
助學貸款:1999年,包括沈陽市在內的8個城市成為國家助學貸款首批試點城市,此后,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截至目前,我省累計發放國家助學貸款5億元,獲得貸款學生約為8萬人。
宏志班:為保障農村困難家庭學生享受優質高中教育資源,推動普通高中教育的健康發展,加大對家庭貧困高中階段學生的資助力度,從2004年秋季起,在120所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和省重點高中舉辦 "宏志班",對"宏志班"學生免收學費、課本費、住宿費,同時給予生活補助費。省兩年共安排資金1492萬元,使來自全省城鄉貧困家庭、品學兼優的近萬名學生免費接受優質高中教育。
農村實施免費義務教育:在"兩免一補"的基礎上,從2006年春季學期開始,我省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按照"一費制"標準全部免除學雜費。其免學雜費資金由各級財政按比例分擔,省和各市分擔比例按財力狀況分市確定。這項政策的實施,進一步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農村學校公用經費將有較大提高,廣大校長和教師可以集中精力抓好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農村兒童將享受更優質的義務教育。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