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問“這筆錢誰捐的”
如果企業不發特別的宣傳冊,大多同學在拿到助學金時是不會問出處的。記者現場采訪了10名學生,得到的都是這樣的答案。
很多同學表示,昨天的活動因為給每人發了一本企業的宣傳冊,大家才知道捐助方。平時,學校里發放助學金時,一般來說,同學不會提出“這筆錢是誰捐的”這樣的問題。而學校助學金的發放通常是按章辦事,公開、透明度可以保證,但對學生的感恩教育卻做得不夠。
多數學生沒與捐助者聯系
很多受助學生在得到幫助以后便不再與捐助方聯系了。據市慈善基金會副秘書長金昭敏介紹,慈善基金會每年都要捐助1萬多名學生,12年來共資助高校大學生14408人次,資助金額達到2744.3萬元。但大部分學生在拿到助學金后都沒與捐助方聯系過。如去年本市1100名貧困學生曾獲得上海煙草公司捐贈的數百萬助學金,根據事后統計,2/3的學生都沒有與捐助方聯系。
希望常懷一顆感恩的心
據了解,受助學生不肯與捐助方聯系,最主要是擔心別人知道自己是受助者身份,影響自己的戀愛等“人生大事”。為此慈善基金會特地發起學生與捐助方通信的倡導,雖然呼吁后大多學生能夠做到定期寫信,但信的內容卻談不上發自內心的感動,而很多學生在畢業以后也就杳無音信了。
金昭敏就此表示,還是那句老話,希望同學能“常懷一顆感恩的心”,目前,慈善基金會共有40多個助學項目,很多捐贈者前來捐助時都發自內心地表示“不求回報”,很多捐贈者表示“希望同學們在完成學業后走上自立的道路,也把愛心在更多的地方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