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此前,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增刊于去年底發布的排行榜引發的“北大是否真的已排名亞洲第一”的爭論聲未消,這一番國內民間機構推出的榜單又掀起新一輪的輿論潮。
據新華網的統計,1987-2000年間,中國共有13個單位發布了30多個大學排行榜;2000年后的排行榜沒有具體的統計數字,但粗略估計也在20個上下。排行榜版本之多、發表速度之快和影響之大,都遠遠超出此前的一二十年。這些排行榜讓考生和家長在填報高考志愿時摸不著頭腦,不知道到底應該以哪個榜單為準,因為有些學校在不同排行榜中的排名相差甚遠。
有專家認為,大學排行越來越熱的趨勢,與近年來中國高等教育規模快速增長有關。2004年,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人數已超過2000萬人,居世界首位。高等教育成為國家、社會和個人共同關注的焦點,各方都需要了解各所大學的優劣。大學排行榜因其簡明、直觀的特點博得了廣泛的關注。
然而,每次“大學排行榜”的推出,都會引起足夠多的注意力,同時也帶來眾多爭議。爭議的焦點多集中在發布機構的權威性、評價指標體系的科學性、評價操作過程的規范性等方面。
許多人對這些排行榜的可信性表示質疑。有人認為,現在很多排行榜都熱炒綜合性的排名,除了吸引眼球外,并沒有什么更大的價值。從效果上看,大學排行榜似乎沒有成為考生手中必需的“報考指南”、企業招聘良才的參考、大學檢視自身競爭力的標桿和政府評估高教投資績效的指標。
中國著名的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作為北大校長,我個人對排行榜并不太介意”。他坦言,大學排行榜由來已久,讓人愛又讓人恨,過分關注不行,不關注也難。
教育部也在其網站上稱,“對各類排行榜評選的指導思想和操作過程不了解,因此對其客觀性不作評價”。教育部有關人士曾表明態度:第一,不搞任何排行榜;第二,不贊成任何對大學進行排名的活動;第三,尤其不贊成不實事求是的、沒有科學基礎的大學排行榜。2004年8月,教育部成立了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其主要任務是組織實施高等學校本專科教育的評估工作,但并不進行學校的排名。
那么,大學排行緣何取信難?處于人們關注和爭論焦點的中國大學排行榜今后該何去何從呢?
中國大學現在不應搞排行榜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顧海兵:2010年之前中國都不具備大學排名的內外條件。我認為,大學的排名必須以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穩定的制度為前提,必須有公認的公正排名機構。而目前的中國,市場經濟體制遠沒有成熟,大學與政府的關系、大學之間的關系遠沒有定型或趨于正常,大學仍有行政級別,公正、公平的競爭環境遠沒有形成,顯然不具備大學排名的基礎。
從合法性上看,目前的大學排行有侵權之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凡是涉及具體社會主體的排行必須慎重,不經授權不可以公開。你有排行權,但你一旦將排行公開,就可能侵權,可謂研究評價無禁區、排行公開有紀律。學校作為獨立的民事主體,有名譽權、人格權,如果未經許可就把學校分成三六九等,就有可能造成歧視。
北京學者王曉漁:現在大學排行榜是作為一種“教育產業”而存在。大學排行榜一直備受非議,早在2004年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就曾表示排行榜中許多數據比較陳舊,容易對公眾產生誤導。
僅就2006年而言,如果同一所學校在兩種大學排行榜上相差10位左右還可以理解,可是不少學校的兩種排名相差甚遠。在中國管理科學院版沒有進入前100名的大學,在中國校友會版分列第66、67、74名;在前一種版本名列第38名的大學,在后一種版本名列63名——這種20位以上的差別恐怕不能用“誤差”來解釋,它說明了排行榜標準的隨機性。中國校友會網的大學排行榜,有一項指標是“綜合聲譽”,其中南方醫科大學的得分是0。這所高校的知名度確實不為公眾所知,但是如果人們知道它的前身是解放軍第一醫科大學,就會知道這個榜單打分的僵化程度。
除了這些可以放在臺面上討論的問題,還有種種暗箱操作嫌疑,前幾年曾有“知情者”向媒體透露,花50萬元即可進入某些排行榜的前100名。
即使大學排行榜沒有明碼標價,它依然是一種隱形的“教育產業”。大學排行榜的興起與大學擴招幾乎同步,過去招聘單位強調大學生與非大學生的區別,現在更為看重高校品牌的差異,于是公眾對大學排行榜具有一定消費需求。
按照常理,大學排行榜的發布往往要有一定的時差,其間需要大量時間用來收集和分析數據,前些年的年度排行榜通常要在兩年后才發布。但是如今年初就發布所謂“2006年大學排行榜”,不免有一種誤導作用,或許主辦方可以把2006年解釋為發布時間,可是公眾卻可能誤會為這是對2006年大學的評價。
這種命名延長了排行榜的有效期限,從而讓與中國管理科學院版大學排行榜同時出爐的《挑大學選專業--2006高考志愿填報指南》等相關產品得以增加銷售周期。
近年來學界對學術計量化的批評日益激烈,并且將主要矛頭指向教育主管部門。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忽略了大學排行榜在其中所起的副作用。
北京市市民朱溪:大學排名本來就是一件很無聊的事,尤其對于中國的大學。當今中國大學的落后是因為當今中國正處于一個變革的時期,大學教育的真正意義被遺忘,林林總總的高等學校淪為一個個職業培訓所。許多人上大學不是因為其有接受大學教育的需要,而是想拿一本大學畢業證來充當一塊通往就業職場的敲門磚。
不同的大學有不同的人才培養策略,忽略了這個因素弄個煞有介事的排名,意義何在?被扭曲了的大學培養理念同時扭曲了許多與大學相關的價值判斷,而所謂大學排行榜則助長了高等院校與高考考生的攀比心理。
有些大學,為了在所謂大學排行榜中居于高位,不惜重金投往門面工程,忽略大學人文的培養建設。有些考生,為了能上一個在大學排行榜中居于高位的大學,或者有些家長為了使自己的孩子能上一個在大學排行榜中居于高位的大學,寧愿犧牲孩子們的興趣愛好。或者有些考生如愿考上了大學,也如愿考上了所謂中國大學排行榜相應名次的學校,結果學的專業不是自己感興趣的,大學四年,就在悔恨與迷茫中悄然揮霍,如此這般地上了大學,又有何意義?
所謂中國大學排行榜,名為為考生指引報考方向,其實是在誤導考生。制定這些排行榜的原意,就已經在誤導考生。上大學是為了學習自己想學的東西,充實自己,完善自己,不是為找工作而上大學,更不是依所謂的大學排行榜而上大學。中國的考生們,應該把所謂中國大學排名專家扔到一邊去,別讓所謂中國大學排行榜的一紙廢話毀了你寶貴的一生。
現在有排名比沒有排名好
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陳幽泓:中國民間機構的評估盡管存在種種缺陷,卻為大學教育的消費者提供了信息和具體的指導,打破了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獨自掌握和發布信息的局面,是制度的創新和突破。任何一個量化的指標體系都是不完善的,因此應該有多種評估體系相互補充。
在公民社會成熟的美國,大學排名是非常多元化的,無論是權威機構還是非權威機構都在做,作為高等教育投資主體的公民自有判斷。我認為,排行榜應該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政府組織的對高校的評估應該定位在優化資源配置方面,同時政府要對研究機構或中介機構做的高校評估活動進行評估和監督。
香港《明報》原副總編阮紀宏:據我了解,在發達國家,不同的大學排名有不同的適用范圍,分別適用于政府管理、企業招聘和學生擇校的榜單五花八門。因此,各自采用的指標體系也有所不同,指標中包括高校接受捐款的數額、畢業生的平均收入和教授獲得的研究經費等。我認為,關鍵是要公開排行榜的計算方法,排名時用了哪些指標,各占多少權重等都必須透明。
廈門大學教育學博士陳厚豐:大學排名是高等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也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有排名比沒有排名好,不必視之為“洪水猛獸”。政府評價、社會評價和大學的自我評價,都是對大學辦學的監督,有利于高等教育發展。其中大學排名屬于社會評價,由代表社會公眾的中介機構實施,因此要有公認的標準,不能想當然地確定指標和權重。
現在的大學排行榜之所以難以取信于人,首先是因為沒有對大學分類就對大學進行綜合排行。這就像不分男女,選手們只按體重分級參加拳擊比賽一樣,十分可笑。二是排名指標體系設計不合理。有的排行榜以規模排座次,有的排行榜按博士、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的數量論英雄,而這些我們所看重的規模和各類“點”的個數根本不是判斷大學優劣的標志性指標,有舍本求末之嫌。此外,排名數據收集不全、不準,也會使排名結果出現嚴重偏差。
對于不合理、不科學甚至是違規操作的大學排名,政府不能簡單叫停,也不能聽之任之,而應通過法律、政策、輿論等加以規范和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