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教育廳就業指導中心的調查發現,畢業生毀約現象正日漸嚴重,去年批量招聘應屆畢業生的企業中,到崗率不足70%的占了將近一半。而與此相應的是用人單位定出的違約金也越來越高,甚至突破萬元。
專家認為:大學生違約可能造成一種惡性循環,讓本已不容樂觀的就業形勢更加惡劣。
學生和高校老師質疑:在嚴格約束大學生違約行為的同時,誰來監督用人單位的行為?
單位———用違約金讓孩子“長記性”
從1000元、2000元到4000元、6000元,用人單位定出的違約金數額一路走高,而今年更是有一些企業將這個標準定在了1萬元以上。在高額違約金的后面,凸顯的則是用人單位對大學生誠信的高度不放心。
廣東省教育廳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不久前對2005年廣東省2000多家用人單位招聘畢業生情況調查顯示,批量招聘應屆畢業生的企業中到崗率不足70%的占了將近一半,有兩成多的用人單位到崗率甚至不足50%,學生毀約現象比較嚴重。而企業最不滿意的就是大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
“人往高處走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很多時候大學生就只為了多出的一兩百元違約。他們走得很容易,但對公司來說,所有的崗位、培訓都付諸東流。”廣州一家IT企業人力資源部負責人表示,收取違約金除了彌補公司經濟損失外,也是要給學生一個“教訓”,要他們學會什么叫“誠信”。
調查———另覓高枝為的是前途
記者采訪中發現,幾乎所有畢業生都認為“毀約是不對的”,但出于自己前途考慮,如果有更好的機會多數學生仍選擇另覓高枝,不惜花費高額的違約金。
“工作太難找,毀約也是不得已的?!敝猩酱髮W2005屆畢業生小胡說,求職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如果突然有另一個理想的工作擺在眼前時,怎么可能輕易放棄。即便困難重重,也要不惜一切去做。
記者發現,為了盡量防止畢業生毀約,高校對簽訂就業協議的問題都管理得很嚴。華南理工大學就業工作負責人就告訴記者,在華工,除非是用人單位出具證明同意畢業生解約,學校才會同意學生與新的單位簽署就業協議,否則學生必須按照原先與用人單位的協議賠付違約金。
專家———頻頻違約會形成惡性循環
有高教專家認為,大學生頻頻違約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一方面,工作競爭的壓力迫使一些年輕人“騎驢找馬”,不敢跟目前所在的企業透露隨時離開或者已經找好下家的實情。這讓企業對這些年輕人更加缺乏信任,間接影響到更多大學生的就業之路;另一方面,一些企業用人制度不完備,甚至還有用人單位以招聘為名尋找短期的廉價勞動力,欺騙學生。因此要解決目前這種惡性循環,根本還是要提高整個社會的誠信體系,約束雙方的行為。
疑問———用人單位違約誰來監督?
“學生違約是有嚴格約束的,可是用人單位違約誰來約束呢?”有大學生提出疑問。
有高校老師告訴記者,近年來用人單位違約的現象也越來越多。他們以“試用期”、“實習期”等為旗號,借口對畢業生不滿意就隨便解除協議,而用人單位的這些行為卻是無法約束的。此外,動輒上萬元的違約金也就憑用人單位一句話定出。
“大學生違約雖然可以理解,但確實是不對的,需要承擔責任。而對于剛剛畢業的大學生,這么高額的經濟懲罰是否合適呢?”這位老師認為,在嚴格約束大學生毀約行為的同時,誰來約束用人單位的行為,才是一個真正應該值得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