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有錢喝酒泡妞 卻以家庭困難為由不交學費
2006-04-16
再有兩個月,又將有一批大學生走出校園,踏入社會。在社會上,對于大學生誠信問題的關注并不是一個新鮮話題。然而,就是這個不新鮮的問題,使高校面臨著收費難、社會面臨著擇才難、交際面臨著信任難。大學生誠信,千呼萬喚何時出?
“929萬元”引發的思考
近日報載,海南某高校通過開展誠信教育、出臺必要懲戒措施,短短數月內,成功追回學生所欠學費929萬元,總算初步緩解了催繳難的問題。
在許多人眼里,交不起學費一定是學生家庭困難所致。因為當前教育收費過高,而農民子弟又相對貧困。然而,幾日前,海南師范大學為追討學費,對部分貧困學生摸底調查卻發現,除少數學生確因家庭貧困無法交納外,大多數欠款者屬于兩種情況:一些學生將家長給的學費拿到學校后,用于消費,就是不繳學費;另一些學生則持觀望態度,等別人都繳學費他才繳。在大學生中,這似乎是個不公開的秘密。
由此事,引發了記者對當前大學生惡意欠費問題的調查,在海南部分高校領導與學生的幫助下,記者通過暗訪發現,惡意欠費、貸款逃單、偽造貧困等現象頻繁出現。
一號案例
關鍵詞:有錢喝酒泡妞,就是不交學費,學校出臺措施才去結賬
4月2日,記者在海南某高校學生的配合下,對該校大三的男生李原明(化名)進行了跟蹤采訪,而就是這個李同學曾經拖欠了兩年的學雜費1萬元左右。
4月2日晚上7點43分,李原明從該校大門走了出來,漂亮的牛仔褲和灰色的襯衣,以及腳上黑白相間的運動鞋,襯托得他瀟灑極了。他一邊走路一邊打手機,大致是說,因為是周日,包廂會顯得很緊張,他要先到中國城訂個包廂,并邀請其他朋友盡快趕來。7點53分,李原明在中國城訂了一個中等包廂,服務小姐告訴記者包廂費是80元。8點07分,李原明出現在中國城門口,一邊打手機一邊左顧右盼。8點17分,一位穿著時髦的女大學生走了過來,和他牽手走進了中國城內。一個小時后,在配合記者的學生帶領下,記者來到李原明的包廂外,聽到里面是亂哄哄的搖骰子聲和歌聲。
中國城的一位服務小姐告訴記者,那位李先生是這里的常客,經常和朋友聚會,每次至少花200元左右。配合記者暗訪的學生介紹,這個李原明曾經以家庭困難為由,拖欠了兩年的學雜費近1萬元左右,后來由于學校出臺相關制度,才交納了學費。
二號案例
關鍵詞:拖欠學費四年,還領生活補助,家里竟是超萬元戶
地處海南省儋州市的某高校是一所農業院校,該校農業類大學生的補助曾達到每人每月67元左右。然而,學生欠交學費,卻一直是該校頭痛的問題。據了解,該校2001級某專業二班的27位學生,曾出現過多達18人的欠費問題。特別是該班的劉誠(化名),海南萬寧人,竟然四年都沒有交納學費,而且每月還領取學校所發的生活補助,四年領走了幾千元。在平常生活中,學校領導也對他照顧有加,不僅給他各種勤工助學的機會,還頒發助學金。2005年,劉誠即將畢業,學校考慮到學費問題,便到其家中摸底。在該生家里,前去調查的老師發現他家有漂亮的二層樓,村民告訴老師,劉誠是該村比較富有家庭的孩子,家里承包有幾十畝橡膠林,收入不錯。而劉誠的父母則說,他們每年都把學費交給孩子帶去,對孩子沒有交學費一事竟然毫不知情。那么劉誠的錢究竟花到哪里了?
直接后果
關鍵詞:一邊使貧困學生無故遭殃,一邊使高校資金周轉困難
記者在百度搜索“大學生欠費”一項,相關網頁達到103000篇,幾乎涉及到所有省份。而記者隨后打開一些網頁,多數文章是同情學生,譴責學校強收學費的。
記者發現,海南各高校強收學費的方式有以下幾種:不讓參加期末考試;考試成績一律不予登記;取消“三好學生”等評優資格;不準參加畢業論文答辯;不發放生活補貼;不發畢業證及成立調研收費組赴學生家里收取學費等。相對于省外一些高校的休學與不予注冊,海南的高校可謂人性化多了。誠然,采用強制的辦法收學費自然會殃及無辜,然而學校的難處又有誰能理解?據一些高校領導介紹,由于學生欠費過多,導致學校資金運轉不正常,許多建設與科研項目因資金缺乏而不得不停止。僅海南師范大學,至2005年年底,學生所欠學費總額就達2167萬元。這么龐大的數字,能不對學校造成影響嗎?
據報道,海南一商業銀行營業部曾發放國家助學貸款598筆,貸款總額為726萬元,其中不良貸款為325萬元,不良率達到了44.73%。原因是,“這些貸款學生在畢業后大都聯系不上了。”結果導致該銀行“能做的只有與學校開展誠信教育。”而且也正是因為這種誠信缺失,使得去年海南落實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出現“毫無作為”現象。惡意欠費與逃貸,實際上讓真正需要幫助的大學生得不到應有的資助,失去了社會公平。
記者手記
常閱覽報紙的人,也許對當代大學生誠信缺失的現象不足為奇了,惡意欠學費、逃避還貸、制作假簡歷、考試作弊等等,隨處可見。孔子說:“民無信不立。”古人尚且把誠信譽為人類社會最高道德范疇。而今天我們的部分大學生,卻往往把“誠信”這種做人的基本準則拋棄到腦后,想來可嘆!誠信是立身處世之本,有了誠信,就有了彼此信任,就有了真誠溝通的基礎和橋梁。試想,誰愿與只是“胡謅”而心口不一的人共事?哪個單位愿與不講誠信者長久合作?如果用一句話概括生活真諦的話,那就是:要想取信于人,自己須先講信用。
來源: 海南新聞網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