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讀”完該文,果然不出筆者所料,然而還是有一種骨哽在喉,不吐不快的感受。在此,筆者不想去考證文章的作者是何方神圣,因為這并不重要。如果我考慮的不錯,持這種觀點的還大有人在,先姑妄聽之罷。正如本文的題目一樣,筆者駁斥的對象是一個不確定的群體,而非針對某一個人。
首先,筆者想對文章作者所不提倡,甚至可以說“不齒”的“實際”作一個概括性的界定:意即除去“積累工作經驗、鍛煉能力”之外的所有物質上的東西。一言以敝之,便是金錢和社會地位。而在這兩個“實際”的東西中,相信決大多數畢業生都更在乎前者,因為在填飽肚子都難的情況下,后者注定只是奢侈。無可否認,相對于“積累工作經驗、鍛煉社會能力”而言,對金錢的追求顯然更實際,但這絕不是拜金主義,因為它的要求要低得多。不管怎么說,這是一個非常實際的社會,我們沒有理由要求大學生們不實際,即便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也不代表他們可以“不食人間煙火”。可以肯定地說,只要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都避免不了“實際”,包括那篇言論的作者以及所有過于“高估”大學生生存能力的人。如此看來,連自己都無法作到的事情卻要強加給別人,并且還是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們,未免有些殘忍。
其次,是教育成本的問題。不知道該作者在下筆之前是否想過,上大學是一種投資行為,并且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投資。有資料表明,培養一個本科生要花掉一個農民26年的收入,這筆支出對北京地區的家庭來說,絕大多數還難以接受,其它欠發達地區的家長承壓程度更是自不待言。既然是投資,便要求回報。這是經濟學上的常識,不承認不行。然而,僅僅一句“不要太實際”便要將這么多急切要求回報的心情抹煞。難道你就沒聽說過,為了供兒上大學,上演了多少傾家蕩產的悲劇。往往是全家人節衣縮食將賭注壓在大學生身上,他們期待的結局絕對不是“再鍛煉兩年”。而大學生本身經歷過十幾年寒窗苦讀好不容易熬到畢業,除了那些心愿情愿“啃老”,并且確實有老可啃的人,想必他們很少再有人愿意伸手靠家里養活的了。
這樣看來,“不要太實際”這一看似“語重心長”的“優雅”勸誡,只能是養尊處優慣了的囈語,完全是一種“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論調”。對那些處在“水深火熱”大聲呼喊著“畢業了,工作在哪里,工資在哪里?”的莘莘學子來說根本就于事無補。試想,每月能拿幾百元的“實習費”就足以讓同學艷羨,大學生的境遇已悲哀已至此,竟然還要他們實際一些。難道這還不夠實際嗎?他們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明眼人一看便知,筆者在此不做贅述。但是,一味要求他們“實際一些”,絕對不是解決問題的途徑。
因此,文章的作者只是發表了一個基于謬誤之上的觀點。不試圖從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卻要本來就作為受害者一方的大學生們“實際”一些。但愿本文能使更多持此種觀點或類似觀點的人警醒,要尋求一個最佳的解決方式,而不是僅僅“權宜”,如果長此以往,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勢必會成為社會的一大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