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甘肅省教育廳負責人對該省6所助學貸款工作不力的院校進行嚴厲批評:這些學校沒有為學生貸到一分錢的國家助學貸款。
調查顯示,截至去年年底,甘肅省30所普通高校中有27所與經辦銀行簽約,但是有6所高校至今沒有建立比較完善的工作機制,沒有給學生貸一分錢。
中國人民銀行蘭州中心支行有關人士分析說,關鍵是發放貸款的風險大。目前,助學貸款的不良違約率比較高,已經影響到銀行的其它業務。
據中國工商銀行甘肅省分行統計,截至2005年末,工行已貸出3306萬元,不良貸款439萬元,不良違約率占13.28%。據介紹,目前,工行助學貸款的違約率控制線(警戒線)是2%。
據中國農業銀行甘肅省分行介紹,目前,由他們所經辦的助學貸款的違約率為10%,農行違約率控制線(警戒線)是1%。
僅從各銀行的違約率控制線和實際發生的違約情況來看,助學貸款的風險確實極為突出。但蘭州商學院經濟學教授雷興長認為,現在商業銀行助學貸款違約率控制線很不合理。“國際銀行界一般認為,貸款的拖欠率達到10%到15%以上可以算是高風險。銀行把助學貸款的違約率控制線定得那么低,完全是從企業利益出發人為設置障礙。”
雷興長教授以美國的助學貸款為例說,美國20世紀80年代學生貸款拖欠率不斷上升,聯邦政府為此背負了沉重的經濟包袱。通過幾年的努力,美國國家擔保學生貸款拖欠率由過去的20%下降到目前的6%左右。美國大學生每3個人中就有兩個人是靠貸款上大學的。“助學貸款的風險在世界各國普遍存在,而且這些風險又是社會必須承擔的責任。”
大風險背后的小收益
助學貸款風險大、收益低不僅是各家銀行的感受,對于許多貧困生來講也是如此。目前,甘肅省23所高校共獲得助學貸款5276萬元,受資助的貧困學生9397人,人均獲貸金額不足6000元。按照目前高等教育的收費標準,6000元勉強可以支撐一學年的學雜費。
“助學貸款申請難,而學生獲得的實際貸款資助卻很低,許多時候已不能真正體現助學性質。”某高校學生處干部如此評價。
經過多方努力,蘭州商學院一位大三的貧困學生最近剛剛領到6000元的助學貸款。他說,現在大學生就業如此困難,想想畢業后的還款計劃,真的感覺壓力很大。
這名學生特別提到了誠信問題。他認為,現在各銀行對于貸款違約控制得很嚴,如果不能還款,就有可能記錄在“黑名單”上,今后的生活和終身的信譽都要受影響。同時,如果一兩個人沒有還款,還會影響到整個學校的助學貸款工作,搞得生活困難無力還貸的部分學生無臉見人。
他說,在未能如約償還國家助學貸款的學生當中,有很多學生都是因為就業困難、就業處境不佳,或者家庭嚴重貧困、父母生病等原因,真正惡性違約的是少數。
據了解,目前許多銀行對助學貸款的態度不甚積極,其原因除了無法確保貸出去的錢能夠按時歸還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經營收益太低。一位銀行信貸科的同志說:助學貸款作為一種誠信貸款,還款周期長,貸后管理難度大,相應的所牽扯的人力成本也比較大。
誰來落實助學貸款的公益性?
雖然面臨很大困難,但甘肅省依然決定在今年一定要把國家助學貸款的范圍擴大,從目前在校生的6%提高到15%。
甘肅省教育廳副廳長孫杰在普通高校國家助學貸款工作會上公開指出,如果6所工作不力的學校今年上半年仍沒有進展,教育廳將如實上報教育部,并在今后減少招生計劃,停止審批專業。
與教育部門的積極主動相比,銀行方面對于國家助學貸款卻越來越謹慎。
自2004年秋開始,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做出了調整,最重要的變化有三條:一是還款期限從4年延長為6年;二是設立風險補償專項資金,資金來源由政府財政和大學各負擔50%;三是要求各省通過招投標方式確定國家助學貸款經辦銀行。前兩條的落實沒有大問題,但是對于第三條,一些銀行卻各有打算。
記者了解到,目前一些國有商業銀行視助學貸款為包袱,根本不會積極投標。在一些地方,一提貸款招標,有些銀行就主動申請退出。通過招投標方式確定國家助學貸款經辦銀行的辦法,兩年來始終難以落實。國家助學貸款是一項公益、公助事業,必須要通過金融機構來落實。
國有商業銀行不愿辦,那么誰來辦?
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政協副主席俞正提出,助學貸款應該改由困難學生的生源地的農村信用社提供,這樣便于貸款的風險管理,操作也比較方便。根據他的調查,目前,我國農村信用社的助學貸款,實際上比國有商業銀行的助學貸款數額更大,管理相對也要好。但是,國家只給國有銀行的助學貸款實行財政貼息,而農村信用社的助學貸款并沒有優惠政策。
雷興長教授認為,國家助學貸款的宗旨不十分符合商業銀行經營的“安全性、流動性、盈利性”目標,長此下去只能在商業化的泥潭里越陷越深。其實,最適合從事助學貸款的金融機構應該是國家的政策性銀行,如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等,風險應由國家和社會承擔,即由財政、學校、教育部門共同提供擔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