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劉剛在校園里騎著裝滿廢品的三輪車。重慶師范大學學生劉剛從賣廢品賺生活費起步,三年間,在堅持學業(yè)的同時建立起廢品回收公司,除了賺取自己的學費外,他還為更多貧困生提供勤工助學的機會。 新華社發(fā)
4月11日,劉剛推著裝滿廢品的三輪車。新華社發(fā)
新華網(wǎng)重慶4月19日電 題:拾荒求學 自強則剛——重慶師范大學學生劉剛靠拾荒求學
記者茆琛 陸裕良
三年間,他坦蕩拾荒,靠“經(jīng)營”垃圾賺足大學所有的費用;三年間,他勤勉求學,以自強則剛的人生觀改變著周圍人的生活態(tài)度--重慶師范大學學生劉剛從賣廢品賺生活費起步,三年間,在堅持學業(yè)的同時建立起廢品回收公司;在賺取學費的同時,他正在為更多貧困生提供勤工助學的機會。
2003年,劉剛從一個負債累累的家庭中考入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mào)學院本科就讀。從那時起,他開始自己掙錢,不向家里要生活費。課余時間,劉剛當過餐廳的臨時服務生,做過家教,在天然氣公司當過臨時油漆工,甚至在路邊擺過地攤賣廢舊書報。但這些不穩(wěn)定的收入難以維持他的學費和生計。當他注意到校園里有很多丟棄的礦泉水瓶時,便開始了一般人看來又臟又累、有失“身份”的工作——撿廢品。
為了躲避別人世俗嘲笑的眼光,他每天晚上等同學都休息之后,才獨自悄悄地到寢室樓道的垃圾桶里撿一些飲料瓶之類的“垃圾”,并用裝垃圾的黑色大塑料袋子把撿回來的“垃圾”存起來,存夠一定的數(shù)量之后就賣到舊貨市場。
但他的“秘密行動”還是讓同學發(fā)現(xiàn)了。“一個在讀大學生有很多工作可以去做,干嘛偏要選擇撿垃圾?”室友孤立他,同學遠離他。一次,劉剛鼓足勇氣問一名女生如有廢飲料瓶要賣就給他打電話,女生卻回應說:“撿垃圾的還有電話?”
窮,不丟人,靠勞動掙學費,更理直氣壯,自怨自艾中失去生活的勇氣才是可恥的!劉剛說,這原本是自我安慰的話,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激勵著他。每天早早起床,推著自己從廢品收購站“老主顧”那兒借來的三輪車,到學校各個角落去撿廢舊品。盡管如此,他從來沒有曠過一節(jié)課。同學們知道他有一輛三輪車之后,經(jīng)常會請他幫忙運東西。劉剛總是有求必應,每當這時他都在盡情地享受著助人為樂帶來的幸福與滿足。
室友們被劉剛的精神和行為感化了,開始理解他、尊重他,并且經(jīng)常幫他收集礦泉水瓶子。室友們都說,因為他,我們走出了迷戀已久的網(wǎng)絡世界,丟掉了跟隨多年的打火機,愛上了曾經(jīng)放棄過的學業(yè)。這所有的改變,都是因為一個平凡的室友感動著我們,感染著我們,激勵著我們。
為表示對劉剛的支持和理解,室友們決定給他一個驚喜。一天,劉剛推門走進寢室,發(fā)現(xiàn)自己床上滿是飲料瓶和廢報紙。一扭頭,迎接他的是室友們燦爛的笑臉。現(xiàn)在,室友們在路上看到飲料瓶,都會撿起來帶回宿舍給他。每個周末,室友還陪他一起去賣廢品。
一個天天倒騰垃圾的學生,卻從來沒有曠過一節(jié)課,綜合成績在班上99名同學中排在前20名,還獲了二等獎學金。劉剛靠拾荒上大學的經(jīng)歷引起學校的重視,以劉剛為中心的愛心圈很快形成:在團組織生活會上,輔導員老師還專門請他上臺為同學們作報告,讓劉剛與同學們面對面地交流,使同學們更加清楚地了解劉剛,認識劉剛。學校的老師聽說了劉剛的事跡之后,也非常感動,主動將一些廢舊的書報留下來送給劉剛。學院基建后勤處還破例批準劉剛使用學校B區(qū)公寓2棟樓梯間作為他廢品的存放處。劉剛的“垃圾事業(yè)”有了雛形,他成立了一家垃圾回收公司。
“生活不容易,我是靠自己的雙手勞動所得,所以不會在乎別人怎么看我。”劉剛說,平時只要有貧困學生到公司來幫忙,比如打包、裝箱什么的,劉剛以每小時10元的報酬付給,“我想讓所有貧困學生都能靠自己的雙手賺錢修完自己的學業(y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