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未按合同約定歸還來自銀行的國家助學貸款,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校區的23名本科畢業生被中國建設銀行北京昌平支行告上了法庭。銀行要求解除雙方借款合同,并要求學生歸還所借款項的本金和利息。因該校還款率低,建行已停止對石油大學發放國家助學貸款。
大學收費填平鴻溝了嗎
大學教育被公認為是一個填平社會貧富鴻溝、為窮人的孩子提供上升機會的有效手段,但從這條新聞透露出的信息看,這個手段無疑是打了一個很大的折扣的,一不留神還會擴大了鴻溝。
首先,窮人的孩子一畢業,背上就有一個相對于他們的收入而言是相當沉重的債務包袱,其次,由于窮人的孩子多從“冷門專業”(學費較低)畢業,找工作難,收入低是免不了的——貧富之間的鴻溝也就只能越來越深,越來越寬了。
有沒有解決的辦法呢?有的。薛涌日前發表了一篇題為《如何上得起大學》的文章,介紹了美國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美國人上大學,先要算一下‘預期的家庭貢獻’”,你的家庭越窮,從政府、學校、私人慈善機構得到的獎學金、助學金就越多,窮人家的孩子幾乎一分錢不用花就可以讀完大學。這樣一來,窮人的孩子畢業后,倒是真的可以一身輕松地和富人的孩子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了。
據說“教育產業化”的理念就是美國的舶來品,看來我們的大學只學會了收費,但沒有學會怎樣收費。 空軍指揮學院郭松民
銀行告狀為何鮮有輿論支持
誠然,大學生畢業證一到手就杳如黃鶴,銀行追討成本高昂,收益又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通過法院主張權益,可謂出于無奈。但從借貸學生角度看,畢業后要為飯碗奔波,常常居無定所。聯系不上,往往并非主觀故意。畢業生與銀行失去聯系致使銀行利益受損,關鍵在于個人信用體系沒有建立,借方與貸方長期處于信息不對稱狀態。
無可否認,未能按合同約定償還本息,也絕不排除一些畢業生惡意拖欠的動機。但需要明白的是,賴賬的產生,往往與“別人賴得我如何就賴不得”的心態有關。
銀行不是慈善機構,助學貸款占銀行資本總額的比例再小,也是銀行應該主張的權益。但是,銀行主張應得權益卻鮮有輿論支持,充分見證了公共輿論對助學制度的不滿和對金融機構資產運行狀況的失望和憂心。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期待金融機構能夠增強發放助學貸款的社會責任感,并通過完善制度保障借貸雙方的良性合作。同時,也應加大金融體制改革,確保金融資產良性運行,還公眾對金融業的信心。 四川省南充市朱勝國
助學貸款的不能承受之重
畢業生還不起欠款,銀行不愿放貸,是擺在眼前的現實問題。在筆者看來,問題的根源不在于大學生或銀行方面。以助學貸款的方式幫助大學生完成學業,本身就是助學貸款不能承受之重。
銀行貸款是一種商業行為。以銀行貸款的方式來助學,其言下之意是,大學教育是一種可以仔細計算投入產出比的投資行為。大學生借錢投入到自身的教育之中,將來可以取得更大回報。但大學教育,更是國家對公民的投資,目的在于提高社會成員的素質,在于國家的長遠發展,獲益者乃是整個社會。
因此,教育不能走市場化、產業化的發展道路,大學教育不能寄希望于商業投資的方式來完成。盡管教育部一再表示反對“教育產業化”,但以銀行貸款的方式來助學,不正是“教育產業化”思路的具體表現嗎?更何況,在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今天,大學畢業生找到一份養家糊口的工作尚且不易,有誰能指望靠助學貸款獲得“投資回報”呢?所謂的助學貸款,羊毛還是出在羊身上,并不能真正為貧困大學生減輕負擔。 湖南省長沙市莫林浩
助學貸款該如何從“良”?
助學貸款第一大缺陷是學校和國家在其中沒有承擔任何風險,而他們還都是直接受益者,如果沒有助學貸款,他們憑什么保證考上大學的孩子都有書念?第二大缺陷則是制定還款計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大學生的實際情況。似乎貧困生只要畢業了,馬上就成了城市里的小康一族了。
所以,要想讓助學貸款從“良”,首先就應該讓學校和國家同銀行一起來承擔助學貸款的風險,而且國家和學校應該承擔大頭,終歸銀行并沒有必須把貸款發放給學生的責任。其次是制定合理的還款計劃,比方大學生從畢業的第6個月起,從10元錢還起,之后沒有增加10元,當他畢業106個月的時候,每個月的還款才會達到1000元等。
助學貸款幫助貧困大學生解決了求學難的問題,幫學校解決了生源和收費的問題,讓國家的承諾得以成為現實,銀行也獲得了貸款的收益。所以,是沒有任何理由叫停助學貸款的。但現在已經出現了銀行告學生的事情,那就說明這個讓各方面都收益的助學貸款的本身出了問題,但辦法總比問題多。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裴嬌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