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家境貧寒,他上大學的最后一學期學費是父母借來的;從湛江海洋大學畢業后,不“安心”當公務員,卻回到家鄉三角鎮三角村創業,從事水產養殖。第一年,由于管理和經驗不足,虧損了幾萬元,面對村民的懷疑、議論和譏笑,作為大學生的他憑借自身的知識、技術以及較強的學習能力,終于在轉換經營策略后,掘得人生第一桶金。
他叫郭文標,如今他的水產養殖面積已從2001年的20多畝擴至如今的100多畝。他深有感觸地說:“當農民不丟臉,大學生在知識、技術、管理模式上比以前的農民更勝一籌,我們大學生要做的是新時代的農民。”
在三角村一個魚塘邊,記者看到了穿著黑色T恤衫的郭文標,他看上去并不像個“地道的農民”,只是腳上穿著一雙沾滿泥巴的拖鞋。一個大學生為什么放棄做公務員的機會,甘愿回家鄉當個農民?郭文標向記者講起了他的經歷和想法。
他學的是水產養殖,2001年從湛江海洋大學畢業后,先在湛江一家生物公司工作,后被推薦到湛江水產局當公務員。這時郭文標猶豫了,無論是給別人打工還是做公務員,都不能較快地改變貧寒的家境,于是他決定憑借自己的一技之長,回家鄉養魚,這個想法得到了大學老師的支持。
2002年底,郭文標回村養魚的消息招來很多村民的不解,但他并不理會,一心只想做出成績。看準當時魚苗行情不錯,而且培育時間短、見效快的機會,他東拼西湊拿出幾萬元,搞起了種苗培育場。由于經驗不足、技術不成熟,加上魚苗行情每況愈下,價格不斷下跌,第一年全部投資都賠了個精光。
于是,村里的風言風語多了起來,加上背負著幾萬元的債務,郭文標也反思了整整兩個月:“為什么自己學了技術用不上,是哪里出了問題?”值得慶幸的是,父母仍給了他很大的支持和鼓勵,于是郭文標決定轉變經營思路,放棄魚苗培育,轉而飼養南美白對蝦及成魚。
2003年,他再次借錢承包了24畝魚塘。經過精心飼養,2003年底便賺回10多萬元,這點甜頭又燃起了他的斗志,隨后他又借了10多萬元擴大養殖面積。但頭半年沒賺到錢,反倒虧了一點。這次郭文標開始學會冷靜地分析自己的過失:一是過于驕傲,自己技術還不夠成熟;二是請外地工人,在溝通上有障礙;三是塘基本身的形狀不好,影響溶氧率。
于是,他重新拾起課本,溫習以前學過的技術,并自備了一個專門的記錄本,將每個魚塘的變化都記錄在冊,對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及時進行總結,摸索最佳的養殖方法。此外,他還經常上網了解天氣情況及市場行情。他又請來姐夫幫忙,使人力成本下降,并對塘基形狀進行了整治,同時,加強了與其他養殖戶的交流。
從2004年底到2006年初的一年多時間里,他所養殖的魚塘的純利潤達100萬元。如今,郭文標又擴大養殖規模,共承包了100多畝魚塘,還買了新房和新車,徹底改變了以前貧寒的家境。郭文標的妻子是位公務員,正在攻讀碩士學位。記者問他,他的妻子有沒有嫌棄過他的農民身份?郭文標笑著說:“她才不會呢!在別人面前提起我,她還感覺挺驕傲的。”
郭文標決定從今年起開始自己培育魚苗,這樣可以保證成魚的質量,減少魚害,等到時機成熟,他還準備申請綠色商標。郭文標說:“大學生當農民不會沒出息,國家扶持有規模、有效益的農業發展,作為大學生比傳統農民在理論上、經營思路及和外界的溝通能力上,都會更勝一籌。以后隨著資金、規模等的擴大,我還會走出一條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路子。”
郭文標是三角村第一個回鄉創業的大學生。在他的帶動下,村里的其他大學生也陸續回村創業,在村里辦起了五金加工廠等,“回村創業”打開了三角村大學生就業的一個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