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4月02日 11:01 來源:南方日報
弊端探源
城鎮和鄉村學校的興衰對比日漸強烈,記者在大埔、四會等地采訪中遇到的村民反映,這是普遍現象。對此,政府部門與當地群眾有著不同的解讀。
對于并校之后,縣城小學成了“巨無霸”,而農村小學萎縮的格局,大埔縣教育局劉劍濤局長表示“在掌握之中”。劉認為,城里的教學有保證,能夠提高教學質量。
2008年,廣州一黨校教授來大埔講課,指出“大埔若要發展,就是要把農村的孩子都弄到縣城來”。
劉劍濤對此深表贊同,他認為“教育的根本出路在城里”。
四會市教育局主管布局調整的鐘丹副局長認為,這主要是農村城鎮化進程加快造成的。“農村人口出生率逐步走低,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到縣城甚至外市務工的人越來越多,農村人口越來越少,出生人口也會減少。”
另外,一些原來在農村的家長到城里打工,賺錢后在城市買房或者租屋,便將孩子接到教學條件更為優越的城里學校就讀,甚至把戶口也轉到城里,因此,撤點并校也是順應城鎮化的大趨勢。
在鐘丹看來,本來農村學校的教學力量就相對薄弱,學生紛紛到城鎮讀書后,生源已經嚴重不足,有些農村學校只有七八個學生,老師要奔走一天教幾個年級、幾個科目;還不如集中起來,加大對城鎮學校的建設力度,讓師資、教學資源更加集中優化配置。“很多農村讀書的孩子,都是到了城里后才開始學英語,因為農村學校很少有英語老師。”
然而,一些村民對上述官員的觀點不以為然。他們認為,一些未考慮當地實際的并校舉動,加速了農村生源大批流向城鎮。撤并人為地加劇了農村與城鎮教學的差距。并校之后路途遠了,本來可以由家里老人照顧的,現在只能讓孩子到城鎮讀書,加重了家長的負擔。
村民們所講的“人為”,還反映在資金投入上。大埔縣調整中小學布局的專項資金,只投入縣城中小學和各鎮中心小學,鎮以下學校無一得到。因此,雖然橫乾小學合并了權豐小學,但并沒有拿到相應的配套資金。
大埔縣教育局劉劍濤局長解釋說,鎮以下完全小學并校之后,校舍完全夠用,因此不用下撥資金。而給予鎮以上每所小學的布局調整專項資金是80萬,中學為120萬。
校舍夠用可能是事實,但鎮以下小學卻普遍感覺經費緊張。2008年9月開始,化州的甲塘小學和石頭小學的財務統一由東方紅小學管理,就是買一根粉筆,都要到東方紅小學申請,正常教學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
大埔三小黃副校長坦言,過快的撤點并校讓一些鄉村小學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因為越來越多的人到縣城讀書,導致鄉村小學的學生越來越少,鄉村小學教學質量就會下降;而教育質量越下降,流失的孩子就越多,鄉鎮的學校就越辦不下去。
隨著進縣城讀書孩子的增多,大埔縣城的租房價幾年間翻了一番,學校周邊同樣的一間房,租金從每月150元左右漲到了300元左右。
困境求解
布局調整要講實際 解決新問題需要新方法
宗族觀念影響過去是村村辦小學,如今要合并了,有些人受宗族觀念影響,會不愿意孩子到鄰村讀書,也擔心孩子受其他村的人欺負。
可行選項:龍門縣決定原則上是所有村小都合并到鎮上的中心學校,不存在村村不服的問題。
擔心路程遠不如在自家門口上學方便,還增加了花銷,如果讓太小的孩子走讀上學,確實難以令人放心。
可行選項:龍門、德慶采取先并高年級,保留村級小學和部分教學點的辦法來解決。
校舍問題不少學校是集資興建的,有的還是華僑出資,如今要撤并,感覺很難向別人交待,同時空置學校如何處理也是問題。
可行選項:德慶、龍門等利用空置校舍開辦幼兒園,發展學前教育。
2007年,就部分網友反映布局調整導致部分學生上學難的問題,教育部在回復中要求:今后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要按照實事求是、穩步推進、方便就學的原則實施,農村小學和教學點的調整,要在保證學生就近入學的前提下進行,在交通不便的地區仍須保留必要的小學和教學點,防止因過度調整造成學生失學、輟學和上學難問題。
這被輿論解讀為,國家在叫停“強行撤并”。
教育部承認,在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過程中,有的地方在工作中存在簡單化和“一刀切”情況,脫離當地實際,撤銷了一些交通不便地區的小學和教學點,造成新的上學難;有的地方盲目追求調整的速度,造成一些學校大班額現象嚴重,教學質量和師生安全難以保證;有的地方寄宿制學校建設滯后,學生食宿條件較差,生活費用超出當地群眾的承受能力,增加了農民負擔;有的地方對布局調整后的學校處置不善,造成原有教育資源的浪費和流失等。
這些問題,造成了一些邊遠山區、貧困地區農民群眾子女上學的不便,違背了布局調整的初衷,需要認真加以解決。
并校后一些同學上學難和輟學的情況,也引起了基層教育部門的重視。
四會市教育局鐘丹副局長強調“這是個別情況”,她表示局里一直重視“防流杜輟”,每個鎮的輟學率都控制在省控制線2%以下。“這些個別情況的發生,也可能是父母或者孩子根本不想讀,或讀不下去。但如果真是困難學生,我們會按標準給他們一定補貼;如果是中學生,我們會鼓勵其住宿和報讀補貼更高的職業中學等方式,幫這些孩子渡過難關。”
四會農村中小學的布局調整是從2002年開始的,但撤并力度加大是在2004和2005年,“因為起初幾年一些群眾不理解,需要耐心做工作”。
四會、大埔等地的教育部門也強調,他們在推進布局調整的過程中,一直堅持“穩定壓倒一切”的方針,因地制宜,跟村民充分耐心地做工作,取得大部分村民同意后,才進行學校撤并。
四會等地還采取先并高年級,而將低年級保留在原來的教學點就讀,再逐漸撤并的做法。并校后,要求小學安排老師送學生放學走一段路程,或者協調村里購買校車接送。
德慶縣做的更謹慎,他們目前只是把五六年級合并過去,甚至有的學校只是合并六年級,一至五年級多還在原來的學校讀書,這樣就最大程度地避免了農民的抵觸情緒。
在該縣馬圩中心小學,記者了解到,由于合并的原因,學校的一至四年級各有兩個班,而五六年級卻各達七個班。在該校107個住校生中,全部都是五六年級的學生,多為11、12歲,生活基本可以自理。
針對廢校利用難的問題,德慶和龍門縣還不約而同地采取了開辦幼兒園的做法。
在龍門縣教育局中小學教育科科長范衛萍看來,此舉不僅可以占領學前教育的陣地,使農村家庭子女也能及早接受規范的幼兒教育,也可較好地實現當初村民或華僑捐建校舍的價值。
德慶利用空置校舍辦幼兒園的經驗甚至得到了雷于藍副省長的關注,前不久她還專門來德慶考察了有關情況。
“其實,利用空置教室辦幼兒園是多贏的結果。”德慶縣教育局局長周勇志分析,“農村幼兒教育空間很大,又有大量的教室可以用,何不如多辦些幼兒園,既能有效利用校舍資源又能辦好學前教育。”
周勇志認為,由于學前教育不屬于義務教育范疇,老師工資沒有財政保障,所以要收一定的學費,目前德慶的標準是每個學期一個孩子收300元左右。按照這個標準,一個老師能收20個孩子,這個幼兒園就可以維持運轉。記者謝慶裕胡念飛謝苗楓
南方農村報記者王宏旺實習生蔣哲何薇通訊員談細育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