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4月13日13:13 新聞晚報
嘉定區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學生在教育博覽會上做編織表演 攝影 陳煥聯
來源:新浪網
□晚報記者 楊玉紅 實習生 許王麗
幼兒園和小學階段孩子的創造力是“鮮活”,進入初中就變成“半死”、到了高中就變成“全死”,到了大學再企圖來“激活”他們的創新能力已很難,這是當前中國在培養創新性人才上出現的一個“怪圈”。在昨天閉幕的第四屆長三角校長高峰論壇上,來自蘇浙滬高校、中小學校的校長和教師圍繞創新人才培養展開激烈討論,多數專家認同創新人才不要用單一模式塑造,要提供更多選擇菜單,在孩子成長的各個階段培養創新能力、創新精神。
校長提出創新人才特點
論壇剛開始,浙大副校長姒建敏就拋出了自己對創新人才的理解:創新人才應該具備好奇、多疑、不滿、批判、好勝、求實等六大特點,引來激烈討論。
“如果一個人用他所擁有的才能去做危害社會的事,也可以算是創新人才嗎? ”復旦附中校長謝應平補充道,僅僅具備姒校長所提六點的學生,并不一定是合格的創新人才,創新人才的基本素養應該是責任心,對社會做出積極貢獻。
是否設尖子班成熱點話題
“我校設置了一個強化班,每年只招收100人,學生表現都十分優秀,甚至有三個學生在同一期《science》期刊發表論文。 ”南京大學副校長談蜇敏介紹了該校的創新人才培養舉措,并指出:“并非人人都能成為創新人才”。
談校長的發言立即引發在場嘉賓的熱烈討論。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慶指出:“我很不贊成在各個階段教育中設尖子班,創新人才不應該是刻意雕琢出來的。創新不是尖子生的專利”。他認為,從幼兒園開始,每個教師就要給孩子充分寬松的環境,這就是創新人才培養的基礎,“我堅決反對在教育的各個階段設立尖子班。 ”即使是一名普通工人,如果能夠在技術上進行創新仍然非常重要。上海教育學會會長張民生也指出,創新人才的標準不能定得太高,應該更注重所有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提供學生更多選擇菜單
“高考還會考教科書上的注解,這樣的導向讓學生不得不花費更多的時間來無分巨細地掌握各個知識點,連一個邊角料都不放過,更不要說去搞創新、去深入思考了。 ”上海交大印杰副校長提出自己的建議,中學階段,老師在考試中應多設置附加題、主觀題,理科的試卷也可以設置主觀題,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尹后慶則強調,創新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教師的愛心,培養創新人才需要經歷一個發現和培養的過程,不要用單一的目標和模式去塑造。
浙江寧波鎮海中學校長吳國平認為,培養創新人才應該是分階段的,中學階段應該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江澎則提出,要培養創新人才,就要強調教育民主,教師要與學生平等交流,讓學生有主人翁意識。同時,教師還要給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選擇菜單,而不是單一的、強制性的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