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網 2009-03-29 14:43:58
以農村孩子為主體的棄考之殤,殤在何處?或許,教育部原副部長張保慶的一句話是最合理的解釋———“我自己就知道,我和我夫人兩個人的工資加在一起,也只供得起一個孩子上大學。”
何祖永
重慶市招辦人士透露:應屆高中畢業生中,有上萬名學生沒有報名高考。據稱,這些考生多是農村考生。(3月28日《重慶晚報》)
放棄高考,本身無對錯,一見對于高中畢業生放棄高考的報道就激憤地站出來表達反對的意見,本身就是一種善意的狹隘和片面。農村孩子非自愿棄考固然讓人心生悲意,城里的貧困家庭的孩子被迫棄考也一樣讓人揪心。但城鄉差距的現狀,注定了農村孩子的棄考數遠遠大于城市。
幾年前一名網絡寫手的“我奮斗了十八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曾引起巨大的反響。農村孩子要得到相同的機會和待遇就要付出比城里孩子多數倍的艱辛,只有親身經歷過才懂得其中的五味雜陳。2000年筆者生活的小村莊出了3個考上重點大學的高中生,一個家庭實在拿不起5000元學費(生活費住宿費書本費還沒有算),去了深圳打工;一個倒是去了安徽的一個高校讀書,但2004年畢業的時候,學費欠賬太嚴重,學校扣了他的畢業證;還有一個拿著七拼八湊的學費,勉強維持了下來,也曾經在是否輟學的抉擇上徘徊了很久,這個人就是我。
2000年三個人的遭遇,家庭的異常窘迫,讓村里的許多大人痛下了決心,絕了孩子的大學之路。可以說,農村的孩子很少有愿意主動輟學的,面對教育資源的匱乏,老師上課質量達不到可以自己鉆研,沒有視聽設備就從學校的大喇叭廣播聽幾句。但是,他們無力面對的就是經濟上的匱乏。從這個方面來說,與其高考后握著通知書全家悲傷地放棄,還不如不參加高考。
重慶萬名高中畢業生棄考事件,有專家解讀為目前的大學生就業難現象導致上學無用論,也有專家認為是這幾年教育改革造成對于農村孩子高考的不利局面使然。這些因素或許存在,但是,這些解釋在現實面前恐怕站不住腳,知識無用論的消極影響對于農村和城市的孩子是一樣的幾率,至于后者,農村的孩子在高考面前的適應力絕不像專家所認為的那般脆弱。
以農村孩子為主體的棄考之殤,殤在何處?或許,教育部原副部長張保慶的一句話是最合理的解釋———“我自己就知道,我和我夫人兩個人的工資加在一起,也只供得起一個孩子上大學。”
另一篇:真有“讀書無用論”嗎
劉洪波 知名雜文家
《重慶晚報》3月28日報道,“上萬名應屆生放棄高考”。 消息在報紙上的位置很不顯眼。我在《重慶晚報》數字報上睜大眼睛看,都差點找不到。但網站上這條消息很醒目,看來,高中生放棄高考,確實引人關注。
新聞提供了一些材料,談及棄考原因,部分區縣招生負責人表示原因復雜,包括迫于無奈外出打工、就業形勢嚴峻,還有學校為提高升學率統計數據而勸學生棄考的情況。
“放棄高考的考生多是農村考生。”當然多是農村學生。可以設想的是,如果經濟條件好一些,又何必選擇臨考而去? 不能指責家長或者學生的短視。以我所知的情況,現在在一些農村,上高中就已經很不錯了,很多學生是初中畢業就放棄了升學。
既然要上高中,多少就是家里有培養一個大學生的想法,多少就是有長遠目光,覺得應該多讀些書。新聞中還有一個數據,“與三年前的高中入學數量相比,高考報名人數比當初減少2萬人左右”。又有報道稱,今年重慶市報考人數為19.6萬人,可見三年前高中入學為21.6萬人。
高考報考人數中,應該有一部分是復讀學生,這部分未見統計。我知道現在很多地方設有復讀學校,有的縣市不止一所,規模都不小。所以,從高中入學到參加高考,有多少學生“中止程序”,仍然是未知數,反正比2萬人多得多。
是不是“讀書無用論”呢?也不能這么肯定,雖然網絡轉載時大多注明“讀書無用論蔓延農村”。可能認為“讀書無用”的情況也有,大學畢業不好找工作,“如果孩子成績平平只能上專科,還不如早些出去打工掙錢”,未必不是一種考慮,但是,還是應該多從經濟承受能力上來找原因。
單純講讀書和就業,沒有人會認為“讀書無用”。大學水平下降,畢業難找工作,畢竟還是要讀,如果不讀,孩子的前途就會受到限制,讀專科總比高中畢業好。所謂“讀書無用”,除了“知識越多越反動”的年頭,我看是不存在的。那是什么情況呢,讀書越多越成為倒霉的理由。以前搞科舉,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得中功名,讀得“郎不郎,秀不秀”的人很多,也沒有弄出“讀書無用論”啊。
但畢業不好找工作,確實是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的存在,使得學費的考慮變得更加現實。我沒有公式來換算讀專科和不考學之間的關系,但對于不同的人來說,肯定存在做出選擇的不同臨界數值。專科學歷的前景與付出的費用之間的關系,會被人進行并非精確的核算,是否值得付費的結論將由此得出。
國家或者社會是否希望能夠擁有更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呢?按說應該是。無論如何,有更多的公民受到高等教育,總是一件好事,我們比較各國的人力資源也好,教育水平也好,國民素質也好,都要比較到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人們通過這些數字來解讀一個國家的發展潛力和社會發展水平,應該說接受高等教育是一件對國家和社會有利的事情。
于是,“迫于無奈中止學業”以及所謂“讀書無用論”,都轉變為國家需要有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和家長或學生不能或不愿接受高等教育的矛盾。不能,是經濟條件上明顯不具備;不愿,是經濟條件與學業前景之間換算,不愿意為此付費。其實,不愿其實也是不能,拼力而為,學費可能也拿得出,但這個數字相對于其生活而言,一定是很大的數字。
這樣,高中生流失及臨陣棄考的問題,其實只剩下兩種原因,一種是部分人真實地不想升學,一種是部分人不接受現有費用水平上的教育。“讀書無用論”,雖然指向了就業形勢這個客觀現實,終究認為是公民的教育觀念問題,但我想,這是不真實的,而不確定的前景與巨大的費用使那些比較窮的人用腳投票。“讀書無用論”,未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