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4月15日 08:25:53 來源:新華網安徽頻道
王菲、熊潤頻
在倡導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的今天,人們日益認識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的善舉,教材循環這一政策因此應運而生。教育部決定從2008年春天開始,在農村中小學建立部分科目免費教科書循環使用制度,教科書只對學校進行配備,由學生在本學期使用,學期結束時歸還學校,供下一級學生使用。 推行循環教材,中國并非首創。然而,這樣一項看起來利國利民政策,在中國土地上卻遭遇了“水土不服”。不僅受到部分家長、學校質疑,在廣大農村基層遭遇“執行難”,甚至在今年的兩會期間,還有代表、委員提出教材循環應該緩行。 到底該努力前行,還是該暫緩實行,教材循環似乎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2008年2月24日,河南社旗縣賒店鎮中心小學的學生在用循環教科書學習。宋同杰攝(新華社發)
教材循環,推行過程遭遇瓶頸
從今年春季開始,安徽省將初中小學9本教科書納入循環使用范圍。免費教科書作為學校裝備,由學校集中管理,學生免費借用,不屬學生個人所有。9本書包括小學《科學》、《音樂》、《美術》、《藝術》、《信息技術》,初中為《音樂》、《美術》、《藝術》、《信息技術》。同時,考慮到教材的實際損耗,根據各地循環使用教科書的版本分布情況,及上年實際學生數,每年按20%的比例進行補充和更新。針對回收的教科書,學校也將逐班、逐科、逐本進行檢查,對丟失或破損的教科書及時登記、修補、核銷。學校必須對教科書定期消毒,確保書籍的衛生安全。
可以看出,為了教材循環的順利推廣,相關的制度設計也正朝著完善細節與人性化的方向努力,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循環教材政策在基層農村難以執行。
在安徽利辛縣闞疃中學,該校雖然知道教材循環政策要求,但是在實際教學實踐中,并沒有執行。該校副校長任鋒指出:“循環教材想法很好,但是真的執行起來很困難。一方面,學生的保護意識很差,教材用三年,很多都用爛了,有的都不知道扔哪里了,三年后循環很難實現。而另一方面,循環教材要求的消毒措施在基層難以保證。教材收上來其實就應該進行消毒處理,但是怎么消毒,消毒方式等問題,都沒有明確的實施細則。”
2008年2月17日,南京鳳凰花園城小學各班級學生代表在閱覽室為本班同學領取免費新課本。新華社記者孫參攝
任鋒表示,利辛現在正在實行小學五改六,目前闞疃中學初中只有600多人,人數還不多。但是下學期五改六結束之后,一個年級就會增加到五、六百人。“教材那么多,收上來堆放在哪里?如果沒有消毒的話,集中起來存放更是容易交叉感染。音、體、美等教學教材不發放給學生,只在上課的時候派發給學生,上完課就收回、消毒,這就意味著需要專人來保管、處理、存放這些教材。我們學校是縣直屬中學,師資力量還算好的,都不可能做到,更不要說師資力量嚴重缺乏的農村中小學,任課老師都不全,更不要說專門的保管員、消毒員。我們一個學校才20幾個班,利辛很多農村中學一個班就有百來號人,人數眾多,教科書數量大,操作起來更困難。”
教材循環飽受爭議 是“前進”還是“后退”?
2008年2月24日,河南社旗縣賒店鎮中心小學的一名學生展示循環教科書。新學期伊始,河南省南陽市社旗縣開始推行部分教科書循環使用制度。教科書由各學校圖書室集中管理,需要使用的學生可免費借閱,回收的教科書會進行消毒處理。新華社發(宋同杰 攝)
循環教材實行以后,各方褒貶不一。
全國政協委員、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李東東認為,從倡導環保、厲行節約角度出發,教材循環使用有著積極意義,國外也有這方面的成功經驗。
單以人口論,中國是世界上第一教育大國,目前全國在校中小學生約2億,按每個學生一年兩學期使用課本15冊計算,每年消耗教材30億冊左右,每年印制30億冊教科書需要消費紙張55萬噸,為此要砍伐1100多萬棵樹木;而每本書按15元計價,需要投入450億元,其中的節約潛力巨大。目前,美國、日本、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國家,課本回收使用已經形成制度。在美國,一本教材至少要供8個學生使用。從環保和財政資金的節約角度來看,實行教材循環使用的好處顯然是不言而喻的。
一位學生家長告訴記者,循環教材制度的初衷很好。環保意識在全社會的推廣就應該從小培養,教材循環使用不但能夠培養孩子的節約資源意識,同時也能夠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以及社會公德意識。雖然這項政策在推行之初會遇到一些問題,他希望學校與社會應該多想辦法將好的政策推廣下去。同時對待這樣一個全新的制度學校應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與教育。
然而,反對循環教材的聲音也不在少數。一些家長擔心,教材集中回收、反復使用,如細菌消除不徹底,會不會影響學生身體健康;教材統一管理,課前預習、課堂練習、課后復習等有效的學習程序會不會受到影響。
2007年3月14日,杭州天成教育集團黎明校區小學6年級的孩子們在展示他們使用的“循環課本”。 新學期伊始,杭州天成教育集團4個校區的2000多名中小學生開始使用“循環課本”。孩子們通過使用上年級學生用過的課本,提高環保意識,養成勤儉節約習慣。 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按照規定,循環教材要使用三年,在實際運行過程中,課本的保管成為一個難題。為了保證課本的完好,有些中小學做出規定:新發課本一個字都不能寫,否則雙倍罰款。學生在循環使用教科書時,因為不能在上面寫字填空,需要準備一個本子抄寫教科書上需要填寫的內容。比如《科學》,里面就有一些實驗報告,同學們或者把報告填寫部分抄下來,或者自己復印,有些學生家長干脆自己掏錢另購一套教材。如此一來教材循環反而為學生和家長帶來新的負擔。
此外,還有人質疑在目前的教材紙張和印刷的質量下,循環教材是否能保證3年的使用期;副科循環主科不循環,會不會加深學生主副科區別的概念等。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安徽出版集團總裁王亞非和人民出版社社長黃書元不約而同地對教材循環制度提出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在目前條件下,教材循環工作的推廣時機并未成熟,國家有關方面應該廣泛調查、慎重研究,暫緩實行。
“事實上,從經濟效益上看,循環使用的教科書只有9種,而且都是音樂、美術之類所謂‘副科’,跟語文、數學、英語之類的‘主科’比起來,量很小,對于資源節約來說意義不大;而現在國家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教材全部免費,也不存在減輕家長、學生經濟負擔的問題。與此同時,循環教材的實行需要一系列復雜的發放、回收程序,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反而增加了人力資源的消耗。”安徽出版集團總裁王亞非對記者說。
北京市仁愛教育研究所所長趙勇也指出,“國外使用的循環教材制作非常精良,耐磨性非常好,不容易損壞。但是國內目前的教材普遍都達不到這個標準。而且如果按照國外循環教材的標準來生產,成本也非常高。”
教材循環政策亟待完善
2008年2月26日,河南淇縣前進小學三(3)班學生李夢嘉和同學們領到免費循環使用的《美術》教科書。據了解,從2008年春季開始,該縣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將不再繳納教材費,所需教材由政府免費提供。同時,該縣在全縣中小學普遍推行部分教科書循環使用辦法,由學校集中管理,學生免費使用。 中新社發 李閃閃 攝
教材循環制度在飽受爭議的背景下還是努力前行,目前教材循環已在全國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實行,從爭議熱點來看,大多數人并沒有因為現實遭遇的種種難題而否定制度設定的必要性和積極意義。毋庸置疑,無論從資源節約和學生公德意識的培養上,教材循環政策都有著無可替代的優勢而值得期待。
然而,其實際推行過程中遭遇的現實難題,譬如消毒問題、教材質量問題、學生學習習慣問題等等同樣不容忽視。雖然教材循環在西方發達國家已有多年的成功推廣經驗,但由于國外的學習環境、教育背景等與我國存在著較大差異,循環教材在我國的推廣還需要完善細節,積累經驗。只有克服現實運行中遇到的難題,才能使得教材循環朝著其初衷方向順利推進。
一位學生家長告訴記者,推行教材循環是一項意義深遠的舉措,和大多數家長一樣,他表示理解與贊同。但是從實際推廣上來看,這項政策確實還有很多“配套”工作有待完善。他期待著循環教材能真正實現良性循環。
2008年2月26日,烏魯木齊市第二十七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在用循環使用的教科書學習。從2008年春季開始,新疆將建立部分教科書的循環使用制度。全區農村和縣鎮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部分課本將實現循環使用,以培養孩子們的環保和節約意識。新華社記者 趙戈 攝
魯迅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歸根結底,醫治教材循環“水土不服”的良藥還在于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對具體執行環節的創新。
一項科學的政策從制定到推廣,其間要歷經若干次的信息反饋與制度修正。作為一項備受期待的政策,教材循環制度的良性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亟需學校、家庭、教育、出版部門等多方面積極配合,努力從中摸索探討經驗,不斷在相關技術手段上加以細化和完備,唯有如此,才能把這一項利國利民的政策真正落在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