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4月16日 17:55 長城在線
據悉,近日河南一高中連發學生意外死亡悲劇,學生每天學習近18學時。學校未達到高考目標,多數學校加大學習時間長度。(4月7日《中國青年報》) 近幾年來,各地每年都會發生多起因為學習任務過重、精神壓力過大,學生自殺、猝死或精神失常的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事件的發生,往往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發生在公認的“好學校”,也就是官方確認的“示范學校”身上。 可不,僅南陽市西峽縣第一高中一所中學,就在短短的的三個月時間里,接連發生了三起學生自殺、猝死和在課堂暈倒事件。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所中學還是河南省確定的素質教育示范性高中之一。 正是這所省級素質教育示范中學,給高三學生制定了每天必須學習18個小時的“計劃”。也就是說,這些高三學生,即使把走路、洗臉、刷牙、方便的時間全部算進去,一天也就6個小時的休息時間。他們的精神處于一種什么狀態,他們的心情怎樣,他們的感受如何,我想,正常的人都應該心里非常清楚。 然而,對孩子們的這種痛苦和壓力,恰恰是最應該了解他們的學校和老師最不清楚,因為,升學率讓眾多的學校和老師失去了理智、失去了對孩子的那份愛。 有媒體呼吁,別讓高中變成孩子一生中最痛苦的經歷。而有這種痛苦經歷的孩子,又何止千千萬。 我不知道,教育行政部門有沒有評價一所學校好差的標準,有沒有建立相應的評價和考核體系。不然,為什么能夠取得“示范學校”的都是那些升學率高的學校呢?為什么學校與學校之間的比拼都只集中在升學率上呢?為什么南陽市8所示范高中只進行考試平均分排名比賽呢?所謂的素質教育示范學校又是如何認定的呢? 也許,我們不該過多地指責學校與老師,他們也有自己的苦衷,因為,升學率決定著學校的地位、老師的地位、學校的經濟來源、老師的經濟待遇。問題的關鍵是,教育行政部門如何作為,如何把套在學校、老師、學生身上的枷鎖解開。 我們注意到,盡管教育部門每年都在開會、發通知,強調加強素質教育,高喊減輕學生負擔,甚至不惜把高考的方式改來改去。但是,這種徒具形式的“改革”,不僅沒有取得任何效果,相反讓學校、老師抓得更緊、更狠了。因為,除了考試內容的傳授之外,還要加上一個對考試形式的適應。 日前,重慶市傳出了萬名學生棄考的消息。現在看來,棄考可能是一種不錯的選擇,至少,棄考的學生不需要用生命、身體和精神來作代價。 如果教育行政部門不能從教育體制改革入手,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評價考核辦法,從根本上解決應試教育的問題,要想改變“高中階段是孩子們最痛苦的經歷”是不可能的。 來源: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