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21 09:12:04 新華網
午后,沙石操場,一群麥麩膚色的孩子圍成圓圈,圓心處是黃發碧眼的一男一女。嗖的一聲,籃球從圓心處傳到一個男孩子的手中,他喊道“mouth”并立即將球傳出,接球的孩子喊道“lip”,又將球傳給下一個孩子……傳球聲、單詞聲、雀躍聲此起彼伏,反饋成圓心處一男一女欣然的表情。
這是一堂“洋教師”的英語課。在中國,聽“洋教師”講課就像吃西餐一樣,有經濟基礎才有得享用,但這個課堂上的學生偏偏是經濟基礎薄弱的農村娃子,而他們聽課也是免費的。吉林省長春市海金小學,這個坐落于“希望的田野”上的農村公立學校,已免費享受“教育西餐”半年多了。
“洋教師”與孩子們的“親密接觸” 攝影 王昊飛
162名農家娃娃已與“洋教師”結緣半年
海金小學位于長春至石頭口門水庫8.5公里處,隸屬于長春市二道區英俊鎮衛星村,學校于2007年落成,由破敗程度不一的衛星小學、香水小學、四何小學、趙家小學合并而成。學校輻射周圍7個自然村屯的1萬余戶村民,共448名適齡兒童就讀于此。
張雪麗是六年二班的學習委員,她在影視劇和現實生活中不止一次見過外國人,但她怎么也沒想到能在家門口聽外教講課。去年十一假期之后的星期三下午,新西蘭人林奇和韓國人林泰煥微笑著走入教室,張雪麗和她的同學平生第一次接受了“洋教師”授課。
“他們都很帥!尤其是長頭發的Mr. Lim(林泰煥),他很像韓劇里的演員,”張雪麗回憶道,“剛來的時候,他們只說英語不說漢語,好像還有點緊張,我們也很緊張,因為聽不太懂。”六年二班的張純顏也回憶:“他們的講課方法跟我們學校的老師很不一樣,就像做游戲,很隨意。第一次讓我發言時,我站起來想了半天也沒說出話來。”
和林奇、林泰煥一起在那天下午來到海金小學的,還有來自德國的布勞恩和格澤,四個人都是長春美國國際學校十一年級(高二)的學生,平均年齡17歲,屬于在華工作的外籍人士子女。那一天帶隊的是大腹便便的荷蘭人羅爾,長春美國國際學校的教師。
海金小學的“教育西餐”從那一天便開始了:羅爾每周二上午到海金小學,為五年級三個班的88名學生上課,每課時40分鐘;另外四人每周三到這里,林奇和林泰煥一組,布勞恩和格澤一組,分別為海金小學六年級的兩個班上課,每課時90分鐘。如今,總共162名農村娃子已經與“洋教師”們接觸了半年多時間。
令人驚奇的是,海金小學既不用承擔這五名“洋教師”的學費,也不用為他們報銷交通補貼等費用。“有時候覺得他們大老遠來了,邀請他們一起到食堂吃個飯,但他們一向都是婉言謝絕。半年多來,受益最大的就是我們這些家里沒多少錢的農村孩子了,畢竟機會難得啊,”海金小學校長于德慨嘆。
“洋教師”的教學風格讓孩子們非常驚喜 攝影 王昊飛
———— 相關報道 ————
◎農村"全能教師"的苦惱:我到底該教什么?
一位小學校長無奈地說:“現在農民的生活好了,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農村學校課程開不全,完不成對學生的素質培養,農民就把孩子往城里學校送。我們也很想讓孩子在農村享受像在城里一樣的待遇,可條件有限啊。”
◎借房 停課與望洋興嘆:農村教師"進修夢"
在采訪中,一位樸實的農村教師向記者表達了無奈,他說,由于很多鄉及以下學校教師一人兼任多門學科的教學任務,課時多,工作量大,沒有替代課教師,所以如果一位教師參加培訓,有時就會多個班級停課。而且,很多學校偏遠、分散,到省會城市和縣城的差旅費用太高,學校根本也無力承擔,所以他們這些教師對于進修只能是“望洋興嘆”。
◎農村教師眼中的“同城同薪”
福州閩侯縣大義中學一位中級教師說,“我每月工資2000多元,和福州市區工資相差兩百元左右,和福州市馬尾區相差五百元左右。我希望推行‘同城同薪’,因為我們的勞動強度差不多、我們的能力區別也不會很大,反而我們處在條件差的地區收入卻比處于條件好的地區收入低,讓我們難以接受。”
來源:21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