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4月20日08:04 城市晚報
■本報評論員麥小邁 重慶“上萬名應屆生放棄高考”,其中有不少來自農村學校。記者調查發現,農村學生考入重點高校的比例逐年下降,而高職、大專院校畢業生面臨“就業難,收入低”;同時,高額的教育費用也是農村考生認為讀書不如早打工、早掙錢的原因之一。 上萬人棄考,暴露出教育領域的諸多問題。 首先是教育的城鄉差異。農村學生考入重點高校的比例為什么逐年下降?一則,隨著高考逐年改革,農村不論從信息獲取還是應對能力上,都遠遠跟不上改革的步伐。二則,隨著高校自主招生的比例逐年加大,對素質教育的要求也就逐年增高,連城市學生尚且應付不來,教學手段單一、缺乏才藝學習條件、閱讀面和現代資訊占有量偏窄的農村學生就更加捉襟見肘了。以廣東為例,今年清華大學在廣東的招生計劃減了四成,北京大學減了1/6,但相應的,縮減下來的名額都增加到了保送和自主招生上。可不論從地域教育資源優勢還是個人優勢上,這對于農村學生尤為不利。更何況這樣的改變絕不僅僅是名牌大學。 還有高等教育的不合理結構,教育格局與現實需要之間的錯位進一步暴露。農村學生考不上名牌大學,甚至很難進入一本錄取線,大量進入高職、大專院校讀書。但是隨著高校連年擴招,就業形勢連年下滑,尤其是在如今的“就業寒冬”中,試圖用擴招研究生拖延就業壓力,結果研究生擠占本科生就業崗位,本科生擠占高職、專科生就業崗位,反過來,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又頂掉高職、專科生崗位,高職、專科畢業生的就業空間被兩邊擠壓,出路更為狹窄。 教育結構不合理,還有一個高等教育的性價比太低的問題。很多二本院校、高職院校的學費卻不低——動輒一年數千元,甚至高過一個農村家庭一年的可支配收入,但教育水平不高、就業空間日漸逼仄。兩廂比照,教育消費的性價比太低。而教育作為一種投資來看高成本低回報,因為畢業后工作難找、收入低,不要說回報,就是還清助學貸款,也加大了學生畢業后相當長時期的生存壓力。 還有一個潛藏的問題。其實,雖然連年擴招導致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緊,但全國依舊有一半以上的高中畢業生上不了大學,這部分學生所受的教育完全是圍繞高考展開的,沒有學會任何生存技能,面臨就業,大部分點燈熬油之所學完全作廢。這說明雖然高考升學率連年提高,但高考或者說高中教育仍舊是一種淘汰式教育,考上大學的一半學生是培養成功的考試機器,考不上的一半學生更在空耗青春做高考的“陪讀機器”。所以歸根到底,整個教育的性價比都不高。 說來說去,是新“讀書無用論”,還是沒有提供真正有用的讀書?不論是“萬人棄考”,還是為了升學率逼迫成績“不好”的學生放棄高考,都不過是用極端的形式把這些問題凸顯了出來。但千頭萬緒,一次棄考連帶出的一系列問題說明一個根本道理:教育是一個緊密相連的整體,不論是義務教育、高中教育還是高等教育,不論是教育模式、教育質量還是考試制度,都是一個環環相扣的整體。沒有一個環節、一個方面的問題是孤立存在的,所以教育改革,絕不能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絕不能再拖延對付、修修補補。教育改革,需要一套全國一致的,涉及各個教育階段、教育的方方面面的像樣的整全的方案。時不我待。 來源: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