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09年04月23日
來源: 杭州網—每日商報
作者: 記者 申屠文婕 通訊員 周功泉
編輯: 何俊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必然還要面向世界。將孩子培養成具有國際視野的新型小公民,這是對辦學責任的自我加壓與挑戰。”上周,全國數學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教授顧泠沅到杭州德勝小學進行教學交流,專門給學校寫了一封短信。
顧教授佩服這所小學“自討苦吃”的勇氣,因為追求崇文尚德,首先要求學校、校長、教師嚴于律己;他也感嘆在這所小學就讀的孩子們有福,因為學校正力求讓孩子變成有社會責任感,有“和而不同”胸懷的少年。
所有的一切,都源于德勝小學孜孜不倦地追求:給孩子打開更多的世界窗口,讓孩子視野變得國際化。
全球意識
浸潤在學校的校本課程中
小學生就像一塊未成形的泥胚,外力是很容易把他們塑形的,老師就是其中的一股力量。德勝小學提出“全球意識”這個概念,想讓這個校園的孩子能漸漸具備一種氣質:大氣,開放,健康。這不是沒有難度的,改變孩子之前,教師先要經歷一場自我塑造。只有這樣,才能帶動整個學校在思想認識上的提高和一致性。
“現在,我們更要抓緊時間充實自己了。”夏敏宜是德勝小學的基層教師,她的話樸實但說明問題,“我們教師首先要多看書、多培訓,提高自身素質,這樣才能給學生一個全面的視野。”教師的這類認識已經浸潤到學校課程中去了,“我們給學生上一節課,就力求將課本知識拓展一次,有時還會結合時事新聞給孩子多一些講解。這樣,他們獲得的信息就多了起來,知識容量也豐富了。我想我們不僅僅要會一口流利英語的新型小公民,更要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孩子。”夏老師這樣說道。
目前執教高年級的沈衛花老師也有同樣的看法。她說,對于高年段的孩子而言,大環境非常重要,是時候將“城市”、“國家”、“地球”這些概念灌輸給孩子了。實際上,這的確會影響到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孩子是社會的一分子,接軌社會實屬必要。”沈老師希望她的作為能給予學生正面的影響,進而讓學生去影響家長。
年輕一代的家長
也希望孩子有全球意識
德勝小學在杭州率先提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新型小公民”目標,吸引著不少家長(4月17日教育版曾報道過德勝小學)。商報讀者施先生認為這個理念很好,但這是一個系統工程,希望學校能夠長期堅持。“這種教學模式還是很有吸引力的,杭州是個窗口城市,就是需要一種大氣的教育理念,這樣才能教育好孩子。”準小學家長周女士興奮地說。
德勝小學的學生家長王先生也看到了我們對德勝小學教育理念的報道。他覺得學校這個想法是比較超前的。“現在的孩子,多半只會死讀書。我覺得,德勝小學的做法,其實也是學習的一條路子,孩子同樣能學到很多知識,得到好的實踐。我們看好學校的教育方向。”
昨天,德勝小學的校長看到家長們的回復非常高興,她覺得有必要來個對話。
學校提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新型小公民”育人目標,并不是一下子的心血來潮,或者突發奇想。
我們的支撐點有三個:
1、地球村的概念已深入人心,作為一個中國公民已無法忽視別國發生的事情,從小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是大勢所趨。
2、杭州是中國重要城市,與世界更容易接軌,培養學生國際視野的條件比較優越。
3、隨著我國的強勢發展,以后的公民必然要面向全世界,從小培養他們的國際意識對今后生活一定會產生積極影響。
這個目標的提出將對老師自身素質提出極大挑戰,帶動的是整個學校思想認識層面的提高。我們知道,要達到這個目標,首先要對老師進行培養,因為只有老師具備了國際視野,才能使學生向這個目標發展。所以,我校有一整套教師發展計劃,對老中青教師都有不同的要求。同時,我們開發了極具德勝特色的校本教材《小學生道德三字歌》,這三字歌經過幾輪的修改和試用,現在已比較成熟了。我們通過三字歌這個抓手,在學生唱誦三字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尚德精神,滲透我們的育人目標。當然,課堂教學是我們教育的主陣地,我們讓教育理念滲透到每一節課,每一個教育環節當中。
來源:浙江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