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4月29日11:06 山西新聞網
在別的學校,如果問學生學習好不好,往往直接問成績;而在太谷中學,只要問一下“有沒有在文廟里考過試”就可以了——校園內的文廟大成殿放置了72張書桌,每次考試后全年級成績排隊,排名前72名的學生在下次考試時可以坐進大成殿里參加考試。這處帶有激勵意味的考場,被該校命名為“第一考場”。
太谷中學圍著文廟建
太谷縣文廟位于縣城東南角。據咸豐《太谷縣志》記載,文廟始建于宋崇宗三年(1105年),元代大修過3次,現存主要為明代建筑。1952年,當地政府圍繞文廟建起了太谷中學。2000年以前,文廟被政府占用,后使用權劃歸太谷中學。之后,經相關部門同意,學校向社會募集資金,按照文物部門要求的標準對文廟進行了大規模維修,還恢復了歷史上被損毀的“狀元橋”。2003年,文廟維修工程完工后,主建筑大成殿豎起了一尊3米高的孔子塑像,四周墻壁上繪制了孔子事跡圖,共有104幅,記錄了孔子一生中的104件大事。當年,文廟被確定為晉中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月24日上午,記者在文廟里看到,新修的大成殿里擺放著72張仿古書桌,每張書桌上擺放一塊專門定制的紙箋,正反兩面寫有從《論語》中擇錄的名言。“孔子有72名弟子,所以擺了72張書桌”,學校一工作人員介紹。殿角擺放著各類雜志,“平時這里是學校的閱覽室”。
大成殿成“第一考場”
據了解,2004年春季開學后不久,高三年級的一次練兵測試首先選擇了文廟大成殿作考場,排號是“第一考場”。進入這個考場的學生,是上次期末考試全年級排隊前72名的學生。從此以后,這種做法成為慣例。如果恰逢高三年級沒有考試安排,高一、高二年級的“第一考場”也設在文廟。
在太谷中學,無人不曉這個能坐72人的特殊考場,“進去的都是好學生啊!誰不想進文廟里考試?”高一年級一位學生告訴記者。太谷中學全校有5600多名學生,一個年級有20多個班,“第一考場”里哪個班的學生最多,哪個班的老師臉上也光彩。胡婷婷是高三年級理科班的語文老師,“我代的322班有兩個學生,過去成績排年級一百二三,兩人憋足了勁要進文廟,現在成績已經上升到了年級五六十名水平,下次就能進一考場了,兩人現在甭提有多開心了。”
72人的特殊考場只有冬季不搞,原因是青石鋪地的大成殿里沒有暖氣。“初春和深秋季節,文廟里也不暖和,但這些絲毫不影響學生們要進入一考場的熱情。”一老師說。
用不著監考老師
太谷中學的老師告訴記者一個有趣現象,每次文廟里考試,總有低年級的學生利用下課時間,偷偷溜進文廟院里觀望,“靜靜地看一會兒就悄悄地離開了。”
甭說學生們想進文廟考試,就連在“第一考場”監考也成為太谷中學老師的一份光榮。在太谷中學工作兩年的黃愛紅老師,截至目前只在“第一考場”監考過一次,黃愛紅老師還發現了個“秘密”:“其實根本就不用老師監考,72名學生從一開始低頭答卷,直到最后一刻才抬起頭。別說作弊,連別人的桌子都不看一眼。”
“第一考場不用監考”的說法,后來被許多老師印證。教務處姚明江主任對此分析說:“一方面是這些都是優秀學生,另一方面大家都珍惜能在文廟考試的機會,所以2004年至今,從來沒有在‘一考場’里發現過作弊行為。”
據了解,太谷中學去年的高考錄取率超過了50%,“高三學生能進文廟考試,考大學絕對沒有問題。”姚明江說。
■訪談
用特殊考場激勵學生
為何要把文廟大成殿當作“第一考場”?記者為此采訪了該校校長侯西強。
山西晚報:把文廟當考場的初衷是什么?
侯西強:讓優秀的學生進入文廟考試,是2004年春季入學后定下來的。修復文廟豎孔子像,本就是為了激勵學生,當時有老師提議是不是可以將大殿設為考場,得到大家贊同。
山西晚報:一個年級只有72名學生可以進入文廟考試,只占到3%,這對其他學生有沒有消極影響?
侯西強:其實這只是考場的一種特殊安排。在文廟考場之前,學校里曾有個“一號考場”,設在教學樓里的一個階梯教室里,能容納120名學生考試,也是選擇本年級前120名優秀學生考試,激勵效果一直很好。高中生不比小學和初中生,年齡大了,性格比較成熟,每個學生機會均等,學生們都能接受。其實,在文廟里考試,學生們更把它當作一種榮譽,有過“第一考場”經歷的學生很快會成為周圍學生效仿學習的對象。
山西晚報:從您的角度看,覺得效果如何?
侯西強:這個特殊考場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確實不一般,正面作用很好。我還聽一些學生說,考試進不去,平時到那里坐一坐也能體驗到那份光榮。
山西晚報:文廟是文物保護單位,學校如何協調使用和保護?
侯西強:每年入學新生都要聽一堂文物保護教育課。大成殿閱覽室的老師既是閱覽室管理員又是大成殿的保護人。每年市縣文物部門都要來檢查,都對我們的保護工作給予肯定。
本報記者 尚云
來源: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