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4-21 11:27
原來學校里比例不協調的舊課桌。
蘇州車友捐贈的新課桌。
□本報記者 蔣麗英 燕 冰
4月17日至 19日,由越野E族蘇州分隊牽頭組織的“2009大別山愛心助學”活動,分別走訪了位于安徽省金寨縣的三所山區小學,為這三所小學更換了80套新課桌,同時還帶去了各種文具及教學用品。蘇州工業園區婁葑第二中心小學的杜紅芳老師、高新區新升實驗小學校長趙政賢和這所學校的另兩位老師也千里深入大別山,給山區孩子們送去“城里的課”。
各界伸援手 小課桌牽萬人心
2008年2月下旬,本報派出記者組前往安徽省金寨縣天堂寨鎮紙河村,對那里一所僅有一位教師、13個學生的村小——戴坳小學艱難的教學現狀進行了專題采訪和報道。同年4月18日,越野E族蘇州分隊組織“安徽大別山支教”活動,給當地的三所小學帶去了大批學習用品。從安徽回到蘇州后,越野E族蘇州分隊的車友們將現場拍攝的照片放到論壇上。其中,有一張照片引起的關注最多——在這張照片上,一個孩子正趴在與他身體比例極不符合的舊課桌上寫字。——今年2月,越野E族蘇州分隊聯合越野E族安徽大隊發起了為山區小學捐贈新課桌的活動。
今年3月,在越野E族安徽大隊車友“巖石”的幫助下,蘇州分隊初步確定了大別山地區需要捐贈的三所小學:大巖小學、泗河小學和明畈小學。除去學校原有可以使用的課桌,一共還需要80套新課桌。按照當地的物價水平,這樣一套新課桌的成本在120元左右。
蘇州分隊車友“胡子”在論壇上發布了“2009大別山愛心助學”的活動計劃。 活動計劃一發布,便引起了各界愛心人士的關注,不僅蘇州分隊的車友紛紛捐款,蘇州的一些學校、企事業單位也捐款捐物。工業園區婁葑第二中心小學捐助了20套新課桌,并委托學校的杜紅芳老師帶去了大批學習用品,并計劃和大巖小學結對;蘇州高新區新升實驗小學校長趙政賢帶領學校的金耀敏、朱文波兩位老師,進入山區授課,并捐助了40套新課桌及大批文具、教具和體育用品;蘇州科技學院傳媒藝術學院的青年志愿者發起了“賣38本舊雜志為山區孩子添一套課桌椅”的倡議,收集舊雜志進行義賣,共得款項835元;蘇州凌琳日化公司捐贈了一批日化品,也用于義賣,所得款項用于購買新課桌;蘇州市兒童少年基金會捐贈了一批嶄新的兒童書籍。
4月17日一早,滿載著蘇州各界人士愛心的12輛越野車出發了。據統計,這12輛車上所裝載的全部物品價值2萬余元,全部來自蘇州各界人士的自發捐贈。
送桌又送課 童謠連蘇皖兩地
此次蘇州分隊前去的三所小學都位于大別山深處,通往這三所小學的山路都是泥路。
4月18日,蘇州分隊首先前往明畈小學,這個學校的學前班有16人,一年級6人,二年級8人,三年級7人,四年級11人,蘇州分隊為該校捐贈了32套新課桌和一些學習用品。隨后,車隊繼續深入山區,來到規模更小的泗河小學,該校學前班15人,一年級9人,二年級5人,三年級8人,四年級6人。除去新課桌和學習用品,隨車隊一起進山的杜紅芳老師和金耀敏老師在這里每人上了一堂課。
杜紅芳老師已經是跟隨車隊第二次助學支教,一路顛簸中,她還是有些擔心山區孩子和蘇州孩子之間的差距,在路上就把車隊里的幾個孩子召集起來試課。在簡陋的環境中,杜老師給明畈小學和泗河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上了一堂繪本“蘇州童謠”,在“你拍一、我拍一……”、“蘇州最高的橋是什么橋?……”的歌聲中,師生之間融洽交流。而金耀敏老師則給這兩所學校三、四年級孩子帶去了一堂別開生面的《畫信》課。
與前兩所學校相比,大巖小學的條件更差。學校位于半山腰的村莊中,從山下到學校沒有一條平坦點的路。校舍雖然是新建的,但是學校操場上的籃球架已經只剩下一個鐵圈圈,教室里桌椅年齡更是至少在20年以上。該校只有一、二年級共17位學生。由于雇來的小卡車進不去,車友們購買了另外一種可拆卸的課桌椅,就地組裝就可以使用。
在學校門口的操場上,一雙雙原來拿慣方向盤的手,都拿起了螺絲刀,把課桌椅一一組裝。而在簡陋的教室里,孩子們端坐在新椅子上,杜老師開始了這一天的第二堂課。
上學路漫長 愛心活動將繼續
安徽車友“巖石”是當地人,據他介紹,像大巖小學這樣條件的學校,在安徽大別山地區還有幾十所,雖然有些學校的條件比大巖小學好一點,但是與城里的學校相比,條件還是差許多。而由于交通問題,許多學校到目前為止還只有泥路通行。記者隨行的車隊一直走的就是這種泥路,只有2米多寬,坡度很大,拐彎很多,晴天一身灰,雨天則是一身泥,尤其是下雨天,連四驅的越野車也無法正常行駛。隨著各界人士的支持,目前大別山地區的許多校舍已經脫離了危房的行列,但是由于學校大多建在山坡上,而學校在建設校舍的時候財力有限,無力進行山體加固等基礎設施建設,因此有些學校也隨時面臨著山體滑坡等危險。
對于山區的孩子來說,上學的路非常漫長。為了來聽蘇州老師的一堂課,明畈小學里有些路遠的孩子早上5點半就從家里出發了,走兩三個小時的山路才能到學校。 4月19日,在記者回程的路上,山路上不時有三三兩兩、準備回校的高年級學生,除了背上的書包外,有些孩子手里還拎著一星期的飯菜。當地的老師告訴記者,從家里到鎮上的中心校,有些孩子甚至要花半天時間,吃過飯從家里出發、天黑才能到校。
蘇州分隊車友“胡子”說,用不了太多的資金投入,就能改變一個農村孩子的未來,但對農村的捐助需要考慮的實際層面的東西有很多,如何讓資金切實用于捐贈人的目標上,如何讓資金發揮最大的效用,都是值得考慮的問題。越野E族蘇州分隊將把大別山地區助學活動繼續下去。
來源:名城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