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曉宇 鞏明文 2009年05月05日08:0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教育資源嚴重失衡
山東省蒙陰縣地處沂蒙山腹地的革命老區,原有村級小學177所,盡管投入了大量資金辦學,但由于點多面廣,致使地點分散、規模小、師資力量差、教學質量低。全縣在校生逾3.56萬人,平均年級人數34人,比國家標準低11人,最小的學校只有13名學生,有的學校甚至兩三個年級合堂上課。
由于各村小學均遠離縣城,其中最遠的學校距離縣城近100公里,下派教師非常困難,師資力量嚴重失調。同在一個鄉鎮,教育資源差異很大,一些人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受到好的教育,千方百計把孩子送到縣城上學,大量農村學生涌入城里,既加重了農民的經濟負擔,又造成了區域生源不協調,出現了“縣城學校不夠用,鄉下學校多閑置”的尷尬局面。
點多面廣的格局使得校舍修繕成本居高不下,特別是條件非常差的庫區學校,政府雖然年年投入校改資金,但由于鄉鎮財政自身的困難,投入力量分散,建設標準和質量不高,年年搞危改,年年有危房。
每鎮一所標準化學校
2005年,蒙陰縣為了實現公平教育的目標,決定把建設農村標準化學校與危房改造、學校布局調整、教育資源整合結合起來,按照國家中小學建設和內部配套標準,用3—5年時間,在每個鄉鎮建設一所能容納1500—2000人就讀的標準化寄宿制中心小學,讓3年級至6年級的農村學生全部集中到鄉鎮中心小學寄宿學習。
新建的標準化學校全部接入中國教育衛星寬帶網數字地面接收站,信息化教育實現了“校校通”和“班班通”,實驗室、微機室、圖書室、閱覽室和信息化教學設施等,都按照國家一類標準配套。管理上,全縣制訂出臺了統一的管理實施方案,對學生的吃、住、行、醫、學、安全等都做了明確規定。截至2008年,全縣開工建設教學樓、學生公寓樓、伙房餐廳46棟,累計投資9929萬元,已有9處標準化學校建成并投入使用,學校配齊了各種現代化設施,辦學條件和城里小學不相上下。
“標準化學校能吃住,有電視、有電腦,課程開得全。”現在就讀于垛莊鎮中心小學的石靜在標準化學校建成之前在村里的學校讀書,每天往返十多里路,還要從家里帶午飯,吃的時候早就涼透了。學校連音樂、體育、美術等課程也開不齊。自從蒙陰縣建設寄宿制標準化學校以來,已讓2.5萬多名像石靜這樣的小學生從偏遠的農村小學走進新課堂,享受到了和城里孩子一樣的教育。
寄宿減輕了家庭負擔
學生寄宿會不會增加家長的負擔?
據了解,蒙陰縣財政對標準化學校的教學樓、學生公寓每平方米給予350元補助,村里和農民不用出任何費用,住宿費每個學生每學期僅收50元,學生可自帶糧食到學校食堂兌換飯票。
周家寨農民張立國的孩子原來在村里上小學的時候,每天要接送4次,他因此放棄了外出打工的機會。如今孩子念了寄宿學校,不用操心了,他踏上了打工路。
垛莊鎮豆角峪村民周廷珍對寄宿制學校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頗有感觸。以前孩子要纏著她一起睡覺,現在一個星期回家一次,不僅自己收拾房間,還懂事了。
標準化學校建設還讓蒙陰縣有限的教育資源得到了有效重組,全縣選撥出1000名教師分縣、鄉、學校三級重點培養,大量優秀青年教師被選拔到教學一線。
垛莊鎮中心小學教師曹向兵以前在下峪村小學任教,教師少,學校條件簡陋,實踐活動、科技活動從來沒搞過,教學科研更沒有保障。“現在不同了,教師可以聚在一起研討,上課有多媒體,還可上網下載課件拓寬視野,大大提高了教學水平。”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