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5-17 09:11 貴州商報
讓出國留學計劃擱淺,把理想放在更廣闊的鄉(xiāng)村世界去體驗,這在很多人來說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事情,但卻是彭旸的真實選擇。把獲取博士學位的時間延遲,走進大山支教,磨礪人生品格,對其生命歷程來說終將是一筆難得的財富。彭旸因此得到一次超價值的“人生體驗”。
每一個時代的青年都是最有理想、最進步、最活躍的群體,而青年志愿者的時代精神和傳統(tǒng)美德,符合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構建和諧社會、新農村建設需要更多有才華、有學識的大學生到基層去實現自己的價值,為社會發(fā)展奉獻自己的一份光和熱。
2006年,我省開始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目前,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鼓勵高校畢業(yè)生到基層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的意見》,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去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通過近幾年運行實踐來看,高校畢業(yè)生在基層服務普遍受到基層組織和干部群眾的衷心歡迎,他們有知識、有文化,工作積極肯干、樂于奉獻、思想活躍,基層對他們充分信任,已成為我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優(yōu)化了“村支兩委”干部結構,促進了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帶動了地方經濟發(fā)展,鍛煉培養(yǎng)了大批黨政后備人才。現在很多地方是“搶”著來要人,出現了縣里帶隊到州里要選聘生指標,州里領導帶隊到省里要指標的情況。
像彭旸一樣的志愿者選擇到鄉(xiāng)村去“吃苦”,不計報酬、默默奉獻,他們不僅改變著自己的人生,更悄悄地改變著貧困山區(qū)的面貌,這必將是一次超值的“歷史性體驗”,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彭旸給我們一個有益的啟示,即這個世界并不缺乏理想,我們需要的,有時僅僅是點燃激情的火花。
去英國就讀法學博士和走進貴州大山支教,這是兩個多么不同的人生選擇。但是,4年前,貴州財經學院24歲女教師彭旸選擇的是后者,出國留學計劃由此擱淺。4年來,彭旸一次次走進大山,并“以一帶百”——感召一百多名“80后”志愿者放棄舒適的城市生活,用自己閃亮的青春托起山鄉(xiāng)教育的希望。
面臨生活的又一次抉擇,為了更多的人生的夢想,她準備毅然出行。今年9月,她將到英國攻讀博士。離開,讓她的內心變得沉重,那些孩子誰來教?誰來接管她的課堂?
招募志愿者接力愛心
今年5月13日晚9點,彭旸坐上貴陽到杭州的航班。5月14日,一場以答謝當地百姓為主題的見面會在杭州舉行,她是會議的主角。杭州市民捐贈的文具、書本、衣物,包括3078只鉛筆、2992個本子、彩筆1170支,整整17箱,彭旸不知道怎么表達感恩的心。自從彭旸的支教故事被媒體報道以來,已經有40多個志愿者前來報名,彭旸選中了其中的11個。
志愿者招募計劃還在進行中,彭旸希望有越來越多鐘情于鄉(xiāng)村教育的志愿者:“如果一個志愿者能帶200個學生,10個志愿者就能帶2000個學生……”彭旸能讓孩子們接觸適用英語口語,知道語文、數學的價值,獲得和城市孩子相近的教育機會。“打破城鄉(xiāng)教育失衡現象不會是一個夢想。”彭旸已經從四年的鄉(xiāng)村支教生涯中,看到自己的能量。
今年9月,彭旸將赴英國攻讀博士,和她一起支教的同事也將在7月結束支教回到城市。彭旸不想看到支教就此結束。她在離開支教崗位前想通過偶然結識的杭州外語學校招募一些志愿者,到自己的支教點去接力。
4月初,彭旸給杭州和平外語學校副校長張晨秾寫了“求助信”:“誰來繼續(xù)教這些孩子?我十分憂慮。如果‘和平‘能在學員中呼吁,讓更多的人愿意下鄉(xiāng)繼續(xù)教這些孩子,將是孩子們的福氣。”張校長意識到,要尋找支教接力者,憑學校的力量還不夠,需要媒體的大力倡導。4月18日,彭旸的信在《錢江晚報》公開發(fā)表,引起社會極大反響。不僅在杭州引起激烈反響,而且擴展到上海、北京、香港、美國、澳大利亞等地,一股赴西部貧困地區(qū)支教的熱潮正在青年人中傳遞。
那次旅行讓她毅然留下
時間回溯到2005年7月,彭旸就讀于云南大學法律系研究生三年級,正在等著到英國就讀博士。她心里已經勾畫一幅國外生活的藍圖美景:27歲讀完博士,也許就在國外找一個工作了。
可是,一次到松桃苗族自治縣的旅行徹底改變了她的想法。彭旸一直生活在城市,第一次去距離貴陽那么遠的地方,當經過一個個村莊,她被當地人的生活現狀所震撼。“看到那些孩子,我哭了,我問自己,生活在城市的我們過著多么幸福的生活!”
旅程結束,彭旸困惑了:是出國走向自己的“光明前景”,還是留下來做點什么?“一霎那,我決定留下來,到家鄉(xiāng)貧困山區(qū)當一名志愿者。”彭旸說。
家人激烈反對彭旸的選擇。親戚也都認為“嬌生慣養(yǎng)”的“80后”小姑娘肯定是三分鐘熱度,面對艱苦的環(huán)境一定會知難而退。他們很難相信,彭旸后來不僅堅持了整整4年,而且是行走在貴州最偏遠的山鄉(xiāng)。
“我不是在支教,就是在去支教的路上”
“我不是在支教,就是在去支教的路上。”四年間,彭旸走遍貴州35個縣,帶領100多個志愿者到過孟關鄉(xiāng)、劍河、冊亨、畢節(jié)等地支教,幫助2000多名貧困孩子。她的生活足跡在當地最缺老師的學校走過,每到一所學校,她都包下整個年級的全部課程。
在孟關鄉(xiāng),她一個人給全校600學生上英語課,雖然很苦,她說:“如果這些努力能改變孩子的心靈,甚至命運,我的價值就放大了600倍。”
彭旸第一次見到剛剛,他還是5年級的學生,幾乎不會說話,眼里充滿憂郁。彭旸對自己說:“我一定要教這個孩子寫字,說話,讓他會笑!”從此,每天中午,彭旸都要握著他的手教他寫字,教他寫的第一個字是“姐姐”,第一個詞是“剛剛”,第一個句子是:“姐姐愛剛剛。”有一天,剛剛在紙上寫的是:“剛剛愛姐姐”,彭旸哭了。有一個冬天的早晨,剛剛來電說他在河濱公園門口,彭旸急忙趕往,遠遠的就看見一個小小的身影在那里發(fā)抖,剛剛把一筐新鮮雞蛋遞給彭旸。剛剛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天,他是在認識彭旸以后才知道原來每個人都可以過生日的。去年7月12日,剛剛在貴陽過了第一個生日,唱著生日祝福歌的剛剛,眼里在放光。“今年7月12日,誰來給剛剛過第二個生日?”彭旸把這個問題拋向廣大志愿者。
凡是聽過彭旸故事的人,都忍不住跟著她的腳步一次次走進大山。彭旸四處奔走,講述孩子的訴求和她在山里支教的故事。在重慶大學演講,很多學生都哭了。這一次她不僅免費籌集到4000多本書,還帶回7個志愿者到貴州劍河支教,至今,他們一直關注著貴州的孩子們。
彭旸媽媽:我要去支教
在桂林旅游,坐在竹筏上看風景的彭旸認識了馮巧玲。聽了彭旸支教的故事,“走吧,我和你一起去支教。”馮巧玲毅然和彭旸到畢節(jié)市朱昌鎮(zhèn)支教,還成為那里最受歡迎的老師。香港理工大學二年級學生余維聽說彭旸支教的經歷,立即報名,決定利用暑期到貴州山區(qū)支教。
“因為彭旸,我們開始了解中國,幫助孩子們。”一些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朋友,聽了彭旸的故事,紛紛前來報名,加入支教隊伍。即使他們知道支教是無償的,吃水到幾公里的地方去挑,忍受蚊蟲叮咬,每天吃土豆、白菜,也要來貴州。至今,志愿者在畢節(jié)建立了支教基地,第三批志愿者已經在畢節(jié)市朱昌鎮(zhèn)堅守彭旸的“陣地”。
5月10日,母親節(jié)那天,彭旸的媽媽鄭重承諾:她要去支教。這多少讓彭旸有些詫異,媽媽本應享受退休的閑暇時光。媽媽知道女兒心系鄉(xiāng)下孩子,一旦去支教,媽媽就可以隨時告訴女兒孩子們的情況,讓女兒好安心在外讀書。
9月,彭旸將到英國一流名校攻讀教育管理博士學位,研究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教育政策制定。
本科學會計,研究生讀法律,走向博士生之旅的彭旸又一次從新的領域出發(fā)尋找回到山村、點燃希望的動力。“想要壯志凌云,干要腳踏實地”是彭旸的座右銘,她深知,要改變孩子們的命運,僅靠個人力量是不夠的,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參與,特別是大學生們,更應該選擇加入到志愿者的隊伍中去,讓青春的理想在基層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