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5月19日 09:03 《羊城晚報》
福建省人大代表謝婉彬曾提出“關于‘奧賽’、‘省優秀學生’等與高校招生加分脫鉤的建議。”引發了媒體熱議,省里有關部門前不久還答復她高招錄取照顧政策“要調整”,但最后公布的內容卻沒有采納她的建議,今年高招加分的政策和去年還是一個樣。根據記者的調查,打算調整而沒有調整的真實原因,是一些奧賽獲獎者的家長到省里上訪,找官員、找記者、找人大代表,反對取消奧賽加分政策。(5月14日《中國青年報》) 關于奧賽的壞處,這些年來說了不少了,此次家長們之所以不惜加入上訪大軍,根本的原因并不在于他們贊成搞奧賽加分,而在于加分政策的驟然調整。所以,“家長上訪也要挽留奧賽”并非是奧賽游戲仍有旺盛生命力的體現,只能算是對調整政策應謹慎推進的一次警醒。 “我們并不反對合理的政策調整,但任何政策的調整總得有目的、有提前告知、有科學論證。再過50多天就要高考了,此政策調整涉及全省即將高考的上百名已經獲各學科奧賽一等獎考生的切身利益。”應該承認,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任何關于高考的政策,都是一項指揮棒,引導了學生與家長們的行動選擇,那么這些政策的改革,必然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必須謹慎,有一定的預見性且應提前告知,否則大家在你的指揮棒前轉了多年,付出了不少,臨陣了你卻要換指揮棒,焉能不“情緒激動”地加入上訪大軍? 教育改革不僅僅是一種收獲,更是一種成本的支出,即便不能期望毫無代價,起碼也要將這種代價做最小化的評估。遺憾的是,這些年,這樣的常識常常會被選擇性遺忘。我們的教育管理者對于修訂招考政策常常隨意為之。比如有的地方高考方案,幾乎一兩年就變動一次,讓教師和學生們都感覺到“飽受折騰,無所適從”。一些很多實施了課改的省份,都快高三了,但將來高考怎么搞考什么,還遲遲拿不出方案。某地離中考只剩下三個多月了,突然出臺一條“體育成績計入中考總成績”的規定,結果常年不鍛煉也不上體育課的學生們馬上被拉出來“瘋狂跑步”,暈倒者此起彼伏,讓人哭笑不得。 為什么會有此等鬧劇?“治大國如烹小鮮”,不能翻來覆去,涉及教育的改革同樣如此。
來源: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