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5月22日06:01 大河網-河南日報
□本報記者樊 霞 5月9日,在河南省示范性高中鄭州一中舉辦的第一屆“著名高校—中學”論壇上,十多所國內重點高等院校的招生負責人先后發表看法,希望中學能給大學提供有思想、有創新能力的人才,而不是會考高分的“考生”。 中學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被認為是一脈相承,然而目前的狀況卻是,高校自主招生以選拔符合的中學生,而更多中學以學生高分被大學錄取為榮,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越來越被現實割裂開來。一位教育界人士稱。 學生成“考生” 幾十天后,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將來臨,全國今年將有千萬考生,河南預計有97萬考生參加高考。在很多人看來,10多年的學習生涯似乎正等待這一刻的“檢驗”。 大學需要什么樣的人才?5月9日,鄭州一中舉辦的“著名高校—中學”論壇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交大、浙江大學、南開大學等十多所國內著名高校的招生負責人現身,闡述對中學基礎教育的看法,以及各自高校的招生原則。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各高校紛紛表達了同一種觀點:他們選拔人才,最看重的不是高得令人咋舌的分數,而是有創新,有思想,活力十足的個性。 在這次論壇上,目前國內的中學基礎教育被認為正在努力改變“唯分論”,但依然和高等教育渴求創新、個性化人才的需求存有深深的矛盾。 鄭州一中的“喚醒自主意識、提高自主能力、強化自主精神”的教育理念,西北師大附中的特色教育,開封高中的責任教育成了論壇上的亮點,但眾多高校普遍認為,在很大程度上,很多中學的主要內容就是“高考”,有意無意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幾年的學習成了訓練做題,準確解題的過程,學生變成了“考生”。 復旦大學招生辦主任鄭方賢表示,教育應該讓學生想法更多,發展更大。令人遺憾的是,隨著擁有的知識越來越深,很多學生的想法卻越來越少,思路越受限制,選擇也越來越少。 鄭州一中的興趣小組引起了南京大學招生辦主任趙鳴的關注,這種以興趣為前提而不是以“競賽”為目的的形式,讓趙鳴深有感觸。由于獲得一定級別的競賽獎項,就可能獲得保送生資格或高考加分,許多中學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競賽”訓練。 一件事情令趙鳴十分震動。在參加該校保送考試中,某省獲得數學競賽獎項的一位學生,數學居然考了不及格,而另外一名獲得物理競賽一等獎的學生,物理考試僅得了5分。在多次調閱后,結果最終確認無疑,這讓南京大學的老師們驚訝不已。趙鳴說,大學不光是學知識的地方,更是培養學生做人的地方,是培養建立人生目標的地方,只會競賽的學生是適應不了大學生活的。“競賽”如果真的走到這一步,“帶有功利性質,令人悲哀。” 嘗試自主招生 2003年,教育部允許國內20家高校自主招生,這意味著除了文藝、體育特長生外,部分考生首次享受降分錄取的待遇。自主招生的名額一般不超過當年學校招生計劃的5%。 此舉受到高校的一致肯定。清華大學自主招生選拔有特長的考生,降分幅度達到了60分;而上海交通大學更是采取了如果是考生素質優秀,高考分數降至甚至低于一本錄取線。 分數不再是唯一的錄取標準,自主招生便于大學選拔人才,有利于中學推進素質教育。“分數第一”、“分數至上”給不拘一格選人才帶來負面影響,而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了人才培養模式。錄取模式出現個性化、多樣化方式,使考試錄取方式改變過于單一的弊端,考試評價和選拔錄取方式更趨多元化。 自主招生能否真正成為改變目前教育現狀的利器? “上海考生很幸運,通過自主招生錄取的考生有近3000名。”上海復旦大學招生辦主任鄭方賢說。上海8萬考生,其中,參加自主招生各個環節考試的考生就有2萬多名。“我們發現,這種情況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中學的基礎教育有了本質變化。”鄭方賢說,越來越多的中學開始鼓勵學生發展個性,發揮特長,自主招生有力促進了中學的素質教育。 等待新突破 盡管帶來了很多新氣象,但教育界一些人士認為:自主招生的方式值得肯定,但還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面臨挑戰。 事實上,自主招生一般采取中學推薦和學生自薦的方式報名,而高考成績或者各高校的文化綜合考試又只是作為參考成績,那么誠信、公正、透明便成為自主招生成功的最主要的前提因素。這也令人不得不擔憂,自主招生究竟能否完全做到這一點? 此外,高校自主招生在某一地區如果只是少量錄取,其起到的影響也是微乎其微。復旦大學鄭方賢以浙江、江蘇兩地為例,證明了這一觀點。 另一種質疑的聲音也不在少數:自主招生被抨擊為“第二次高考”,勞民傷財,干擾學生的正常學習節奏。 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到底如何對接?北京大學河南招生組長遲新剛認為,高等院校應該更多一些投入,多向中學宣傳大學教育的本質和教育的方向。 西北師大附中校長劉信生則認為,去年開始的高中新課改是一個機遇。他提出,在今后課改設置上,一些大學科目可下移至高中階段進行選修,進入相關大學后承認其選修學分。這既為高校自主招生提供有力客觀的依據,又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真正實現從基礎教育走向高等教育。” 鄭州一中校長朱丹則表示,中學教育和大學教育是一脈相承的教育,必然有著相同的本質。一中所提倡開展的“講座”、“學生社團以及學生會分年級自治,目的都是為了喚醒學生自主意識,提高學生的自主能力。在自由之上,做到獨立,懂得承擔,進行創造,讓學生靈魂永遠明亮,這應該是中學和大學共同的教育追求。”
來源: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