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都市快報 作者:徐迅雷 2009年05月27日 05:58:53
廣州擇校費,弄成潛規則:本區戶籍6萬,非本區廣州市戶籍7萬,市外戶籍高達8萬。有的小學名校,擇校費甚至超過了10萬元。
中國教育之恐怖,主要有兩大塊:一是教育內容應試化,二是就讀學校擇校化。最近弄得沸沸揚揚的奧數問題,就因跟升學擇校掛鉤、與考試經濟相關,從而變了味,變得面目可憎。擇校在廣州還擇出了大腐敗:東風東路小學原校長劉燕文,因數千萬元經濟問題將被起訴。“廣州擇校費又高又亂,背后是一個個利益集團”,的確如此,擇校費成了腐敗、亞腐敗的溫床。
家長為何擇校?因為好學校與差學校的距離太大,“一所學校全校資產比不上鄰校一間課室”。將有限的優質教育資源集中在一起,各地都弄出了自己的“名校”,在好差等級化如此鮮明的學校面前,哪個家長不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好的學校去讀書?
學校等級化,是多年形成的結果。“重點”與“非重點”就是其中一種表現。教育衛生都這樣干,醫院也弄成好醫院和差醫院,結果是大家都像擇校一樣“擇醫”,大醫院人滿為患,北京一些大醫院掛號要排幾天幾夜的隊,非常恐怖。等級化、差距化,背后有著政績工程,有著利益沖動。有等級差異就會生出“效益”——人們都有趨高、趨好的本性,擠破頭也要選擇好的、最好的,那么這個“好的”就可以借此大抓收入。“擇醫”還是看一次病的選擇,擇校則是選擇多年的教育,更是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對于基礎教育來說,沒有教育均衡,就沒有教育公平。大學可以有好有差,好的名牌大學側重精英教育,一般大學側重通識教育與職業教育,這沒什么問題。但基礎教育、義務教育是政府提供給大眾的公共品,必須公平、均衡。如果此校與彼校在師資力量、辦學條件、校園環境等等各方面相差不多,那誰還來擇校?就近入學就行了。
所以,教育均衡化是杜絕擇校費的唯一出路。這里主要是財政投入均衡和師資配置均衡。各地對教育的投入普遍存在問題,除了投入不均衡外,財政對教育投入也嚴重不足。政府投入不夠,自己收費來湊。擇校費是這樣,醫院“看病貴”也是這樣。那些缺乏“魅力”的學校,財政投入沒有傾斜,也沒有人來“擇”你,那只好苦日子苦過了。老師也是想到條件好、報酬高的學校去的,結果就是教師資源的配置也越來越不均衡。
有的地方把整個學校都轉成了擇校對象,而不僅僅是拿部分名額用來擇校,即把原本好的小學或初中,改制成國家擁有而民間辦學,所有入學的學生都要收費。這變相更改了公立學校的性質,違背了義務教育法的免費精神。
中國教育大收費的臉皮,早已厚過銀河系的直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應該是基礎教育方面最重要的改革。可想而知的是,改革會影響許多人既得與將得利益,實施起來其實很困難。但不痛下決心改革是不行的,因為越演越烈的擇校費,再任其發展下去,幾乎要成為教育的“黃賭毒”了。
來源:杭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