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公共教育:讓美術館更親民
2009-05-28

發布時間:2009-05-28 07:46

經過專業培訓的志愿導覽員在中國美術館為孩子們提供導覽,輔導孩子完成《透納展廳繪畫包》。

    近年在政府的推動下,博物館免費制等系列利民措施的出臺,促發了全國范圍的博物館熱潮。與此同時,已經有業界及媒體人士開始冷靜觀察熱潮退去時所顯露出來的問題。許多省級博物館及新建的美術館都遭遇兩難的尷尬,一方面是大量觀眾在好奇過后不再踏進博物館大門,另一方面則是博物館剛經歷完苦不堪言的接待高峰又回落到門可羅雀的狀況,有的甚至為了填補增肥的開銷不得不舉辦一些收費的臨時展覽。打開大門讓更多的人欣賞文化珍寶用心良好,但要讓公民更好地享有博物館等社會共有文化資源,只“敞開胸懷”顯然是不夠的。博物館尤其是突出審美特點的藝術類博物館,應該用好的教育活動讓觀眾記住與藝術的邂逅,使樂于前往成為一種習慣。

    博物館的公共教育與博物館一樣都是較晚在中國出現的,因此為數眾多的觀眾對美術館“教育”的理解還非常模糊,而博物館教育人員對中國特色的美術館公眾教育也還在探索之中。不過越來越多的美術館和博物館都開始側耳傾聽觀眾的聲音,使自身成為一個提供教育與沉思之處的學習殿堂。2008年中國美術館策劃的“為教育的藝術空間”——中美藝術博物館教育研討會在藝術博物館界引起的反響和關注,不能不說是博物館教育時代到來的一個信號。

    隨著文化資源交流的增多,中國美術館的印象派畫展、俄羅斯藝術三百年展、美國藝術三百年、西班牙普拉多美術館精品展等一系列“重磅型”展覽越來越多。僅敦煌藝術大展短短兩月內觀眾人數竟突破60萬人,其展覽的公眾教育策略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觀眾對視覺藝術需求的日益增長,給中國的藝術博物館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它們既要吸引更多新的觀眾群,又要滿足品位不斷提升的觀眾求知欲,這就有賴于美術館公共教育策略的推行。日前正在中國美術館展出的“泰特美術館藏透納繪畫珍品展”雖然展期逾半,卻比較集中地體現了具有“教育”目的的藝術展覽思路。

    角度變則形式多

    目前許多博物館仍然只是將展覽“陳列”出來,而具備教育目的的美術館則通過“展覽”與人溝通,這需要美術館從關注“藏品”到關注“人”的角度轉變。一旦公共教育將目光投在觀眾身上,美術館就會發現不同觀眾群體有著不同的需求,需要有針對性地設計不同的教育形式,制定相應的教育策略。例如對第一次前來參觀的人應該注重提供輕松的娛樂體驗以鼓勵其下一次參觀,對經常眷顧美術館的觀眾則更需要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以滿足其獲取知識的需求。

    以透納展覽為例,策展人表示在策展之初就已經將教育目標納入展覽整體計劃,針對不同特征的參觀群體,如兒童、成人、教師、家庭、外國參觀者等設計不同的教育項目,在形式上分別有展廳教學活動、親子家庭展覽探秘活動、語音導覽、志愿者導覽、學術講座等等,從而形成了針對不同人群多樣的整體教育方案。

    可以預見,以觀眾為導向的藝術博物館將越來越重視通過教育闡釋系統來實現與觀眾最大程度、最好效果的溝通,而不是一個“開放式藏品庫”。

    形式多而內容活

    美術館的公共教育是開放式可供終身學習的地方,是引導和包容不同理解的空間,因而可以說是學校教育必要的補充。基于對觀眾的多種需求及美術館可持續發展的理解,公共教育策略需要提供靈活和豐富的教育內容。在一些新建好的博物館里不乏空間開闊條件優越的教育空間,但更多的是作為物理空間存在,沒有實質的教育內容。實際上需求形式各異的教育形式、更加創新和充實的教育內容才能實現教育的目的和意義。

    以透納展覽為例,僅家庭親子活動中就有多重實施元素的相互配合:經過專業培訓的志愿導覽員可以專為孩子和家庭提供導覽,家長和孩子也可以在翻閱《認識透納》之后,一起完成專門為家庭設計的《展廳探秘》手冊,或在家長輔導下由孩子完成《透納展廳繪畫包》。這種根據需求靈活搭配使用有限教育資源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家庭參觀的需要。在這種開拓性的思維之下,美術館還從參與辦法上別出心裁,設立親子免費參觀周,對帶領17歲以下青少年參觀的一位家長實行免費,鼓勵了更多的家庭走進美術館。

    內容活即效果好

    能夠多樣化滿足公眾教育需求的美術館就能夠留住公眾,逐漸形成有利于公眾教育的“美術館傳統”。這并非是說需要滿足每一位觀眾,因為有一萬個觀眾就會有一萬種愿望,而美術館需要做的是盡量發現大多數的需求并為其服務,這就是關注“人”的美術館需要做到的。透納展覽展期逾半,在中國美術館目前所做的觀眾問卷調查統計中,對各種教育項目表示“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分別有49.0%和40.9%;表示會“向親友同事推薦”的占50.0%。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出展覽中的教育活動促進了公眾在美術館的參與程度和深度體驗,這些調查也增進了對公眾的進一步了解。

來源:文化傳播網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