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5月31日08:36 華聲在線 劉家山
今年高考的腳步聲已漸入耳畔,高考話題也日漸升溫,筆者不想多談高考的優劣,只想談談今年高考報名人數明顯下降的問題。據5月29日的《中國青年報》披露,全國大多數省份的高考人數出現了減少狀況,個別省份的下降幅度甚至超過了10%。分析人士稱,人數減少最重要的因素是大學生就業難讓學生轉變了觀念。“高考人數下降,不是壞事。”接受記者采訪的幾位北京中學教師均表示,一方面高考人數下降有利于錄取率回升,另一方面,高考人數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及家長的觀念轉化,這有利于社會成才觀的理性化。
高考人數下降究竟是喜還是憂?我不贊成樂觀派的觀點,說什么升學率可以回升,這樣的升學率有什么意義呢?除了學校掙點面子,教師撈點獎金,看不出對社會有多大好處。又說是學生和家長成才觀念的理性化,這真的是理性化嗎?這只能說是無奈化,一種被逼無奈的痛苦的選擇。我認為,高考人數下降絕對不是什么好事。這既是對高等教育的極大諷刺,也是對社會不公的一種無言的對抗,更是一種無奈的選擇。誰不知道孩子接受大學教育總比不接受好,但是現實的問題,讓一些學生和家長不得不放棄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一些高中畢業生放棄報名高考,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們有的接受了不公平的教育資源,導致學習困難,成績不佳,不敢報考;有的是家庭困難,無錢完成大學學業,想報不能報;有的是需要回家掙錢,替父母擔當養家糊口的重任,想報無法報;有的是看到大學生就業難,上不上大學一個樣,滋生了新的讀書無用論,根本不想報;還有的一些學生因升學無望被學校勸退,不讓報。據了解,今年重慶市應屆高中畢業生中,有上萬名學生沒有報名高考,占應參加高考人數的5%,而這些考生大多來自農村。這一事實足以說明,不是學生和家長的成才理念理性化了,這是一種被迫無奈的選擇。如果說真的就是這些人的成才觀念理性化了,那么城里的學生和家長就不理性化了,他們的觀念落后于農村人的觀念了,顯然不是。
誠然,條條大路通北京,讀大學不是成才的唯一道路。但是,應該說讀大學的確是成才的最好路子。可悲的是,這條最好路子,老百姓并不好走。一方面大學高收費,一般家庭不堪重負;一方面大學教育科目與社會需求脫節,造成就業難。當然,社會就業崗位的緊缺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不管怎么說,高考人數下降,不是一個好現象,是憂而不是喜。某些人把本來的壞事,說成是好事往往帶有個人的利益所在,另有企圖。我們應該注意這種錯誤的引導,不受其蒙蔽和欺騙。
我并不反對不參加高考的學生,我只是從總體上說,能夠接受大學教育的人多比少好。參加高考只是個人基于教育需求的一種選擇。如今,社會生活正在日益多元化,人們有了更多的選擇,許多人中學畢業后并沒有參加高考,而是選擇了自己的職業目標,也在自己喜愛的領域做出了成績,應當說這樣的選擇無疑也是值得尊重的。何況,在今天這樣一個學習化社會里,工作本身、職業歷練也是一種難得的學習。教育需求的不同導致選擇不同,我們的社會需要高等教育,也需要職業教育,為不同需求的學生提供適宜的發展空間。
來源:騰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