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新聞 時間: 2009-06-03 來源: 廣州日報 作者: 鄧仲謀
在招生咨詢會上,很多家長都關心“分校”的教學質量。鄧仲謀攝
小學招生報名結束 本報記者實地探訪名校新校區、新合并學校運作情況 廣州名校分校 大調查 之綜述篇 先烈東小學在珠江新城新開的分校區已正式招生,而隨著廣州市小學招生報名的結束,不少小朋友即將在分校開始自己的學習生涯,而很多家長關心的則是在分校學習和在本部有不同嗎? 事實上,開設分校區的廣州名校還真不少。沙面小學將在荔灣區大坦沙萬科柏悅灣設立分校,潤粵大廈配套小學建成后也將成為東風東路小學的一個分校區。而此前,東風西路小學、朝天路小學、培正小學都有多個分校區。據悉,分校區一般統一調配師資,統一教學管理。 初中階段也有不少的分校。目前廣州市不少示范性高中都下海創辦了民校,如番禺執信、六中、珠江中學等,這些“名校辦的民校”雖然要求“四獨立”,但他們的教學管理依然由公立學校負責,民校也可視為公立學校的“分校”。這類民校雖然與母體有教學上的聯系,但自行組織教學,是比較獨立的個體。 無論分校區還是分校,“一校多門”已成為廣州教育的普遍現象。這些分校如何組成?在不同的分校區,會獲得一樣的優質教育資源嗎?初中孩子就讀“名校辦的民校”,有沒有優惠措施進入示范性高中本部?本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本版撰文:記者鄧仲謀 名校集團化 外省走在前面 記者觀察: 名校集團化 外省走在前面 名校的多校區擴張,形成了目前“一校多門”的現象,未來它又會如何發展?廣州市越秀外國語學校校長趙衛平認為,可能走向教育集團的發展道路,即是將相同品牌關聯的幾個學校整合在一起,進行校區管理。 分校多了,勢必要整合,于是出現集團化。這種發展模式在廣州的民辦教育里并不鮮見,但在公立教育層面,卻未涉足。放眼周邊,深圳進行了相關實踐,如成立了深圳育才教育集團。而省外,杭州早在2004年就開始全面推進“名校集團化”戰略。目前杭州各地組建了121個教育集團。在主城區,約1/4的幼兒園和3/5的中小學實施集團化辦學,通過名校帶動其他學校的發展,使有限的優質教育資源最大化。 杭州名校集團化興起的背景是“擇校”風愈演愈烈,發端是名校接管小區學校,現在杭州的教育集團大部分為3所分校或校區,基本上未超過5所。上述這些情況,與目前廣州的實際相近。雖然杭州的名校集團化也有不完善的地方,現在仍在實踐過程中,但筆者以為,它為廣州教育的發展指明了一個方向。 形式二:名校+弱校 越秀區從今年6月起將合并12所中小學,最受關注的是區一級學校海印苑小學并入省一級學校培正小學,市一級學校丹桂里小學并入省一級學校小北路小學,還有廣州市第三十四中并入廣州市第三中學。弱校并入名校后,必將引起一系列變化,據了解,今年海印苑小學的捐資助學費“普漲”了兩倍。 合并后的小北路小學有三個校區,分別是小北路、丹桂里和天香街。培正小學也有兩個校區。“一校多門”后,學生如何就讀?培正小學表示,從下學期開始,將采取分年級分校區就讀的方式。二、三年級的學生安排在海印苑校區(原海印苑小學)就讀,而一年級新生和4~6年級學生則留在培正校區。培正小學將會對兩個校區的教師重新分配教學任務與課時,部分老師可能需要在培正校區和海印苑校區兩頭跑。小北路小學也不會以原教學校區為標準,估計屆時每個校區將會安排兩個年級上課。 弱校并入名校,增加了優質學位的同時,也將給教學質量帶來巨大的考驗。 “一校多門” 相當普遍 形式一:名校+新校 琳琳報讀的珠江新城華利校區就是先烈東小學新開設的一個校區。按規劃,這里將開設一年級兩個教學班,每班為46人。先烈東小學校長張錦庭表示,新校區完全公辦,師資由學校統一調配,語文、數學、英語老師為定點,體育、藝術、科學等科目的老師“兩邊跑”,還有一位副校長分管新校區。 擁有63年歷史的省一級名校沙面小學日前也將在荔灣區大坦沙萬科柏悅灣設立分校,而備受關注的環市東路潤粵大廈配套小學計劃建成后成為名校東風東路小學的一個分校區。此外,今年海珠區的南武小學正式進駐英豪花園開設分校,逸景第一小學也將在金穗雅園小區開辦分校區。 據了解,分校區的建立,有兩種情形,一是教育布局調整的需要。天河區教育局表示,將先烈東小學校區設在珠江新城,是針對區域內家庭對優質教育需求較大而重點配置的工作,突出“投放”及增加珠江新城的優質教育資源學位。二是發展商為滿足樓盤業主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要,將名校請入樓盤增開分校區。 形式三:名校+民校 據調查,廣州有30余所公辦中小學名校下海辦民校。省內知名的示范性高中如省實、華附、執信、廣雅、二中等都創辦了一所或幾所民辦初中,這些民辦初中在某種程度上是名校的分校。廣州市內有些學校不僅有公辦高中,還有公辦初中,再加上民辦初中,也形成“一校多門”的現象。雖然民辦初中的管理和教學骨干大多由公辦學校派遣過去,但與小學的分校區相比,民辦初中還是相對獨立,有些民辦初中經過多年發展,已建立了自己的師資隊伍。廣州市育才實驗學校校長李統耀表示,該校在創辦初期,確實有一批育才學校的骨干過來“支援”,但現在,學校所有的老師都是自己招聘培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