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6月04日 10:51 福建日報
著名數學家陳省身先生,曾經給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題詞:“不要考100分。”很多學生不解,很多家長更不解。上學就是為了學習,不考100分,怎么能說明成績優異?但陳省身卻認為:“考個七八十分,就可以了。如果把時間和精力都用在功課上,就必定會影響孩子的發展潛力和創新能力。”
中國科技大學前任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清時非常贊同陳省身的觀點,為此他還打了一個比喻。朱清時小時候,農民種地不施化肥,畝產四五百斤。后來施化肥,畝產提高到五六百斤。但施過幾遍化肥后,產量就很難再提高上去了。而且還因為施肥過度,造成土壤板結,不適宜再種水稻。所以他得出一個結論:施肥要有度,學習也要有度。過度用功就像過度施肥一樣,不僅不能增產,反而會破壞土壤。
1963年朱清時考入中科大時,總分數只有460多分。其中,最高分是數學,考了93分,物理79分。而現在高考的普通重點線都比朱清時的分數高,這讓他很感慨。他說,那時的高考,沒有過度“施肥”。講完課,只復習了一個月就高考了。但那時的學生,實踐能力和應變能力卻都很強。因為除了書本知識以外,他們還積累了很多其他方面的知識。
一個孩子是不是有出息,絕不是看他小時候的學習成績。愛迪生上小學時,成績經常在全班倒數第一;愛因斯坦小的時候,滿腦袋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不把心思用在功課上;華羅庚,一上課就調皮,幾門成績不及格……但也許正是他們當初的“頑皮”,千方百計去干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比如爬山、釣魚、逛書店、玩游戲、看工人做工、幫農民種地等等,才有了以后成功的潛力。我以為,經歷就是潛力。尤其是正在成長期的孩子,一切新鮮的東西,都會激發和擴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增強自信心,誘發求知欲。
不考100分,是一種坦然,也是一種自信。很多的事情,都是欲速則不達。教育要講科學,培養孩子也要講科學??茖W地分配時間,科學地使用體力,科學地儲存能量,科學地開發智力??紙錾峡嫉氖菍W生,考場下考的卻是家長。所以我們都該問一問自己,敢不敢對孩子說:“不要考100分!”
來源: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