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05 09:19:13 來源:南方周末
每年“六一”,國家主席胡錦濤照例會來到小朋友中間。今年5月31日,他選擇了去兩所特別的學校與孩子們歡度節(jié)日。其一為北京市巨山小學,這是一所地處城鄉(xiāng)接合部的公辦小學,90%的學生是來自全國各地的農(nóng)民工子女。其二為北京市芳草地國際學校的日壇校區(qū),這是一所兼收中外學生的公辦小學,現(xiàn)有來自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七百多名外籍學生。
這樣的行程無疑別具深意。去農(nóng)民工子女就讀的學校,體現(xiàn)國家對農(nóng)民工群體的特殊關心,應能為各級政府重視弱勢群體子女教育、倡導教育公平起到示范意義。而芳草地國際學校之行,有評論認為體現(xiàn)了胡錦濤 “對和諧世界的高瞻遠矚”。
胡錦濤對兩所特殊學校的視察,分別蘊涵著值得稱道并應當厲行的施政信息。而這兩所學校之間,其實有著相當大的反差。地處城鄉(xiāng)接合部的巨山小學,是一所普通的或者說非重點小學,是北京最早免費接收打工子弟的學校。芳草地小學,則是一所國立公辦涉外學校,由于其特殊的背景和生源,它不僅有著國內(nèi)第一流的教育資源,而且是“中國惟一一所被世界承認的國際小學”。兩所學校雖同為特殊學校,卻差別懸殊,若按世俗眼光看,可謂“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一個貴族,一個平民。
平心而論,這兩類學校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都可以舉出千種萬種的理由來證明“分類教學”的必要性。而且,農(nóng)民工子女從先前難以在城市就學到如今千方百計保障其就學,無疑已是相當大的飛躍,是中國邁向教育公平的重要一步。但我們能否就此止步了呢?孩子們都有學上是否就意味著實現(xiàn)了教育公平呢?分類教學是否符合教育公平的理念呢?階層隔離式的教育是否有助于階層融合與社會和諧呢?
答案應該不言而喻。如果說家長根據(jù)自身條件自愿把子女送入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那是個人選擇自由,無可非議,但在法定的義務教育階段,在財政撥款的公辦學校,國家卻應該為全體公民提供無差別的教育資源,同時也應該承擔為“進中國務工”的外籍人士子女提供無差別教育資源的國際義務。而入學的條件只應有一個,那就是“就近入學”。秉承這樣的教育公平理念,無論是市民子女,還是農(nóng)民工子女,無論是中國公民子女,還是外籍人士子女,都應該能在居住地方便地免費入學,都應該能其樂融融地“共同成長”。
眼下,新學年即將來臨,各地家長又開始“千方百計”地為把孩子送進“重點”學校而掙扎,而這,同樣是另一種形式的“特殊學校”。孩子們因所處的學校重點與否,從小就被分作了兩個社會階層。其實,在義務教育階段區(qū)分重點與非重點學校,本身就是荒誕的事情,但因沿襲久遠,這個新中國教育的痼疾卻一直改進緩慢。
問題誠然要一個一個解決。中國近幾年的義務教育成就舉世矚目,但欣喜之余,也必須正視問題的存在。僅僅安放好民工子女的書桌還不夠,還必須想清該在哪里安放這張書桌。教育公平的理想,就是要消滅一切特殊學校,消除一切“歧視”與“仰視”,真正實現(xiàn)胡錦濤所指出的所有孩子心連心,手拉手,一樣健康快樂地成長。
中國要成為一個偉大的國家,這個夢想必須實現(xiàn)。
來源:華夏大地教育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