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04 02:11:00 來源: 華龍網-重慶晚報(重慶)
郭娟 制圖
新聞事件
高考在即,各地卻傳出貧富兩類學子的兩種“棄考”新聞。據6月2日中新社消息,根據教育部的數據,去年全國高中應屆畢業生為849萬人,今年下降至834萬人(約下降1.77%);而今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約1020萬名,比去年減少近4個百分點。之前,重慶傳出有近萬學子放棄高考的消息;湖北也傳出約有2.6萬名學生棄考的消息。
而6月2日本市有新聞說:重慶市應屆高三畢業生出國留學人數比往年大大增加,光市教委直屬學校就約有300人,某校一班級29人均被美國高校錄取,集體放棄高考,出現“空巢現象”。
貧困家庭——
劃不著,棄考
著名財經評論員霍德明 就業難是貧困家庭學子棄考的真正原因,從2000年到現在近10年的時間,大學畢業生人數增長了6倍,但是就業的位置肯定沒有增長6倍,而又遇到今年跟去年年末全世界的經濟蕭條,大學生就業市場的不好,高中畢業生要考大學的時候,一看到今天的不景氣,就緊張了,在“高學費使農村家庭返貧”的現實面前,他們擔心付出巨額學費,出來卻難以就業,是這些孩子棄考的真正原因。
他們知道,一個大學生,上完大學全部花的錢估計至少是5萬塊錢。現在一個大學生,高估一點的話,一個月的生活費是2000塊錢,把吃喝這些東西用掉以后,存500塊錢,一個月存500塊錢,一年存6000,要存到5萬塊,可是要八年啊,如果說你收入更少的話,要存10年以上,這是很現實也很殘酷的經濟算數。
北京理工大教授楊東平 這是考生用腳投票對高等教育做出了某種選擇。當然內在的原因可以仔細分析,但是一個基本的評價就是,他肯定是做了一個這種投入產出的一個效益的評價,做出了一種其他的選擇。像西部地區,家里通常有兩個孩子。假如一個孩子上高中,一個上大學,這個家庭經濟就破產了。
富裕家庭——
看不起,棄考
Q友“風言鋒語” 高考之前涌動的一股學生轉出就讀外校的“空巢”班現象,是一些有實力或有渠道的學生家庭希望奔“洋高考”、走“洋插隊”之路,這是富家子弟的選擇。
比如重慶市高考“空巢”中的考生,他們的棄考確實可能是“從孩子的自身特點出發”,為他們選擇了“合適的成才之路”,而其中似也暗含了對國內高等教育的不信任。
蘇州市教育局局長鮑寅初 相對國內數百萬的高考生而言,參加“洋高考”的學生畢竟是少數,但有增多的趨勢,有的孩子高考與“洋高考”兩不誤,這表明在開放式的教育格局下,孩子通過考試獲得升學的機會大大增多,人才競爭正在走向“無國界”時代。對有的孩子而言,“洋高考”可能就是一種機遇。自己也許未必能通過國內高考,但由于考試內容和考試形式的變化,卻有可能通過“洋高考”而多獲得一個上大學的機會。對這類孩子來說,“洋高考”就是福音。
教育有病
天知否?
東方早報趙強 不同的“棄考”,卻共同折射出當下教育面臨的憂患:一味地加大硬件投入、擴充高校容量而忽略了高校容納能力的內涵式增長,勢必增加了學生受教育的成本,提高了入大學的經濟門檻;教育質量的下降導致不能及時有效地跟上市場需求而使學生面臨著就業難;與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落后一大截,卻又被推到與國際先進教育共同競爭的平臺上,國內的大學必然面臨著信任危機,生源、財源的流失可能只是個開始……
因此,教育部門需有危機意識,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真正實現公平與效率、質量與信譽的統一。
《今日觀察》評論員張鴻 城里人得到了更多教育的機會,而農村人得到的太少。教育部門應該做什么?不是說讓大家還去擠那個獨木橋,而是應該提供多種選擇。比如說真的有很多農村的孩子,需要去務工的話,那高中教育是不是有一些和務工有關的教育?包括職業教育,包括我們的一些職業培訓,尤其在現在刺激內需的階段,是不是有更多的錢,來投入到農村基本的職業培訓當中去。這樣他們去打工,才有更多的技能。
來源:網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