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鄉村難找活蹦亂跳的教師
2009-06-09

2009-06-09 03:56:00 來源: 中國青年報(北京)

  耒陽農村年輕教師出現斷層

  “基本上,口水都講干了,學生喊我爺爺老師。”54歲的鄧育成在湖南耒陽上架中心小學當了32年老師,身體一直不好,腦動脈血管硬化,一天上兩節課就累得不行,記憶力下降、視力衰退,學生的名字都喊不出。

  在上架中心小學,像鄧育成這般年紀的老師占了一半兒。5月19日,記者在學校采訪時,校長謝梟文正在為老師的身體發愁。學校總共65名教師,其中5個已經不能正常工作,其余60名教師中,還包括在后勤工作的3人,實際任課的只有57人。

  從耒陽市區前往上架中心學校,沿途可以看到一輛輛拉煤的貨車和一座座煤渣堆成的小山。汽車在彎彎曲曲的公路上行駛一個多小時才抵達目的地。

  “進去難,留住難,教師年齡老化很嚴重。”謝梟文說,學校所處的地方比較偏僻,上架中心學校下轄有7所學校,26個班,993名學生。學校里50歲~59歲的老師共33人,占總數51%;40歲~49歲的教師占了28%,也就是說,這個年齡層次老師占到了79%,30歲以下的年輕教師總共只有4名。

  據了解,這4名年輕教師,均是教師子女,經過培訓和考試后進入該校,“其中有兩名比較好,還有兩名不怎么樣,即便如此,他們也算學校里面的主力軍了。”謝校長說。

  不只上架中心小學一所學校有大量的“爺爺奶奶老師”,自從中等師范被“一刀切”以后,耒陽農村40歲上下的教師幾乎出現了斷層。“你可以招聘,但是來的人你想要的不多,能留下的也少。”教育局一工作人員稱,愿意留下的常常是年歲已高的“本土”老齡教師。

  然而,在一些鄉村學校校長看來,老齡教師已經不適合繼續教學了。

  一名校長介紹,老教師知識結構老化,也不會使用新的教學手段,比方多媒體電腦教學,“年輕教師能夠把這些帶到課堂并應用,一些老教師還是填鴨式教學”。而且,很多老教師身體也不行了,有些老教師上課中途常需要坐下休息。

  另外還有一個背景,大部分鄉村老教師都是原來的民辦教師轉的,學歷不高,難以適應新環境和教學手段的更新。年輕教師因為學習能力強,頻頻獲得外出培訓和學習的機會,于是老齡教師在教學方面進一步老化。以三都鎮中心小學為例,人數只占22%的年輕教師成為教學主力,而這個學校年輕教師的比例算是相對較高的。

  于是,在“爺爺奶奶老師”唱主角的農村學校,教育質量與城市學校的差距日益加大,許多農村家長選擇了撤離鄉村。據《耒陽報》報道,城區公辦小學學位缺口達7358個,初中學位缺口2346個,兩者相加近萬,一個班七八十名學生的“大額班”已經不是新聞。

  當地一位官員向記者透露,他老家的村子里一戶人家寧肯在城市里收廢品也要帶孩子到城里求學。“不論窮爸爸還是富爸爸,都想讓孩子有受好教育的機會,希望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而就他們這個群體來說,絕大多數孩子都在城區里讀小學,初中高中則往省會長沙飛。

  后果在高中階段更為明顯。耒陽三都中學校長李衛東說:“2003年時,學校還有1200名學生,這幾年的人數是一年年下降,很多學生都進城讀書了,農村與城里的教育差距越來越大。”

  這樣的師資狀況顯然不利于農村教育的發展,但教育部門卻沒有太多辦法。耒陽市教育局人事股股長解釋說,農村學校學生分散,按照班級安排教師,確實存在著師資數量不足的問題,但以每個班的學生數量考核,又存在教師超編的情況。

  城鄉教育出現四個怪圈

  耒陽的情況到了難以為繼的邊界。不斷涌入的學生讓城區教師苦不堪言,并帶來一系列問題:校園面積狹小,學校安全隱患突出;學校人滿為患,學生身心健康受影響,教師工作負荷沉重,這些已嚴重影響教學質量。

  “孩子與其說是受教育,不如說是遭罪。”耒陽教育局局長王宗江說,城區學校班額達到了70~80人,最多的有108人。有的老師只能利用擴音器來上課。

  矛盾的加劇在2009年初的市人大會上得以宣泄——一號議案不再是經濟發展的問題,而是《關于加大教育投入統籌發展城鄉教育的議案》。市委、市政府對此高度重視,市委書記袁延文表態說,擴大學位,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需要加大投入,統籌城鄉教育發展,決定投入1000多萬元擴容改造13所城區學校,新建、兼并、整合一些中小學。

  相比增加教育投入,長期存在的結構性矛盾讓教育部門負責人更為擔心。耒陽市教育局黨委書記李乙平在今年政協會議上提出的一份建議稱,2008年底,耒陽市教育局對全市農村小學教育狀況進行摸底,重點調查農村小學教師的年齡結構、學科結構、學歷結構以及人員補充等情況,發現農村小學教師隊伍青黃不接的問題日益嚴重。

  耒陽市現有農村小學教師4343人。全市農村小學教師處于“教學黃金期”(31~40歲)的只有790人,僅占18.2%;51歲以上的教師卻多達1941人,占了全市農村小學教師總數的47.6%,幾乎占了整個農村小學教師總數的半壁江山。同時,在51歲以上的1941位教師中,53歲以上女教師達94人,58歲以上男性教師達281人。這表明近兩年內耒陽市將有375名教師退休。這將進一步導致耒陽市農村小學教師青黃不接的問題更加突出,嚴重制約了耒陽市教育特別是農村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而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國家對于課程設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語文、數學之外,其他學科也進一步得到重視。從小學三年級開始,要求開設英語和綜合實踐等課程,這些變化對農村教師的專業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但耒陽市農村小學教師隊伍中,語文、數學教師占總數的89%,而音、體、美、英語、信息等其他學科教師總共只占11%。由于教師學科結構失衡,致使絕大多數農村學校的音、體、美、信息技術等課程不得不安排非對口專業教師進行教學,嚴重影響了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學生的綜合素質難以得到提升。

  同時,在耒陽市農村小學教師隊伍中,占33.4%的是民辦轉為公辦的教師。這部分教師往往年齡偏大,雖有一定教學實踐經驗,但知識結構與現代教育改革和創新要求有一定差距;大中專院校畢業分配1448人,約占33.3%,目前,這部分人有的已經拔高使用擔任初中教師,有的正挑起全市農村小學的教學重任;以補員、軍轉、雙招等方式進入教師隊伍的1445人,約占33.3%,盡管他們通過函授或自考方式提高了學歷,但由于大部分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師范教育,素質參差不齊。

  “現在形成了四個怪圈:城區的堡壘圈,周邊的擠壓圈,交通發達不平衡圈,邊緣山區的奇缺圈。”王宗江說,考慮到現在初中教師多一點,就安排初中的一部分教師下到了小學,根據不同區域,對口支教;從比較富裕的鄉鎮,抽派優秀的教師,以學校為單位,到缺編的學校支援、對接。經濟待遇上也是適當的補助,每個月100元,學校也給支教的教師適當的補助,一年后,在評優上還會傾斜。

  據悉,這幾年耒陽招考了100多名教師,并且從30多個鄉鎮采取了抽選好的初中生進入高校定向委培5年的方式來運作。但耒陽市教育局一官員承認,效果不是太理想,一個是農村教師這幾年要退休的人數太多,而委培的人員比起以前的中師學生素質有差距;而且5年制小教大專班周期長,現階段的燃眉之急也難以化解。

  即便提高工資很多老師也不愿意到農村去

  農村學校師資不足,還有一個被提得很多的原因是,招考來的教師往往難以在農村留住。

  由于村小和城區甚至鎮鄉隔得太遠,條件艱苦,少有人愿意來。即使招來了老師,他們看到當地的條件,很多又選擇了離開,一些本專科院校的畢業生更不愿意來。“來了的很多就是過渡一下的‘飛鴿牌’。”耒陽一位鄉鎮書記抱怨說。

  “這是可以理解的,一天三餐都需要自己做飯,一個學校也就是一兩名老師,找個說話的人都難,年輕教師怎么能夠待下去?女教師的生活就更艱難了。”謝梟文說,此外,經濟成本是環境之外的一個重要問題。

  “現在讀完大專或本科,沒有七八萬元拿不下來。”耒陽市教育局局長王宗江認為,大學生在學校階段付出的成本很高,畢業后月收入也就是1200元,這樣的收入水平要還清為讀大學欠下的賬,太難了。而且這些年輕老師還要成家立業,他們在農村看不到希望。一些老師即便留下來了,做出一點成績后,也都往城里去了。

  一名校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在耒陽市,如果夫妻雙方都有工作,每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要養父母、小孩,再加上生活費用、人情往來,根本不夠用。他以自己為例,夫妻兩人的工資在3000元左右,可每個月下來,基本沒有錢剩下。“我們的房子還是父母上世紀90年代買的。”這名校長說,他作為校長,條件已經算很好的了。

  如此一來,很多有能力的農村老師紛紛遷往城市。

  教師不愿下鄉,不光是經濟上的考慮。落后、缺乏活力的鄉村對年輕教師已經沒有了吸引力。一名鄉鎮領導說,即使每個月多給1000元,很多老師也不愿意到鄉下去。“城市仍然在飛速發展,鄉鎮發展卻很緩慢。很多鄉鎮的人都到城里面住了。”

  基層呼喚中師回歸

  基于農村教育狀況的現實,很多人開始懷念有中師的年代。“中等師范為農村基礎乃至初中教育,都做出了很多貢獻。”耒陽市教育局局長王宗江說,師范學校培養的學生,目標很清晰,能力很全面,各種特長均有,唱歌、跳舞、打球,文體皆能,這樣的教師很受學生歡迎。

  據了解,教育部在本世紀初出臺了師范院校布局調整計劃,針對師范院校設置存在高師院校總量不足,中師學校布點過多、辦學層次重心偏低等缺陷,教育部“調整計劃”規定,到2003年,中等師范學校500所左右,到2010年左右,師范院校只保留本科、專科兩個層次,取消中等師范教育。

  在湖南,這一過程顯然走得更快。耒陽師范前黨委書記張子龍介紹,原有的師范學校在地市設立的,多并入當地高校,在省城的則升為大專本科,在縣市一級設立的就只有轉行自謀生路或者解散。以衡陽市為例,原來的湖南三師并入了衡陽師院。曾在1958年到1999年中為湖南省湘南地區輸送了數萬名教師的耒陽師范,則更名為湘南職業中專學校。里面的專業從電腦、文秘、模具設計等不一而足。

  今年年初的耒陽市政協會議上,政協常委、教育局黨委書記李乙平專門提交了《關于恢復農村中等師范教育的建議》。他認為中等師范學校的課程設置最適合農村小學教育,所培養的師資最適應農村小學教育實際。目前,農村教育戰線上的骨干教師,大多是農村中等師范學校培養出來的。因為小學教師需要的是寬廣而不是專深的知識,在這方面中等師范教育能起到獨特的作用。中師教育一直以來十分重視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因為沒有高考升學壓力,所以它開設的課程在提高任教能力上極為實用。比如體育、舞蹈、音樂、繪畫、三筆字(毛筆、硬筆、粉筆)、普通話、教育學、心理學、手工勞動、信息、綜合實踐等課程,涉及面廣,能力要求高。一個能歌善舞、多才多藝的教師,更適合兒童活潑的天性,更能適應小學教育的需要。而在這一點上,直接從高中考入大學師專的畢業生和本科畢業生難以相爭。

  同時,之前的中等師范學校一般都設在地、縣級城鎮,而不在大中城市。在中等師范求學的學生,少有考研究生的理想和留在大城市的奢望。他們畢業后就回到自己賴以生長的農村,對農村的生活環境、教育環境非常熟悉,很快適應,完全能勝任農村小學教育。這一點,是大中城市的本科畢業生無法比擬的。由于城市和農村的巨大差別使得剛畢業的大學生望“農”生畏,農村特別是山區農村工作條件苦、生活待遇低、教學環境差,大專院校畢業生大多不愿到農村任教,即使勉強去了,也是把在農村小學任教作為一種過渡、一種跳板,一有機會就向城市流動。鄉村教育圈子里的校長和老師們多持有相同看法,中師畢業的年輕教師確實有其特長,受到學生歡迎,“派出去參加比賽經常獲獎,這些都是2000年以前過來的教師。”在采訪過程中,多名鄉村學校校長對過去的中師教育都充滿留戀。

  “小學階段的教育有它自己的特點,現在,來從事教學工作的人中掌握很多知識的人很多,但懂得如何教育好農村孩子方法的人不多,這是最重要的問題。”三都小學教師曹湘香說,她和3名同學都是從湖北浠水師范畢業的,這個小學組建的時候,她們都剛從這里畢業,后來又回到這里來當教師。

  在耒陽、衡陽的采訪中,當地一些的老資格教育界人士甚至認為,國家的政策撤退得太快了,應馬上恢復中師:“因為中國的現實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不能像他們一樣把70%~90%的人口放到城市來。我們的根基仍然在農村。”“而翻開一個世紀的教育史,可以證明中等師范教育是一條適應當代中國農村社會需要,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途徑。通過直接免費招收初中畢業生和包分配到農村學校的政策來服務農村教育工作,可以為農村教育撐起一片藍天。”

來源:網易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