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09 05:16來源:解放日報作者:彭薇 彭德倩 李愛銘 袁松祿
高考考場外,送考老師構成別樣“風景”:他們手拿班級學生名單,來一個學生勾一個。臨近考試,有的學生還未到,他們掏出手機焦急地打電話;“馬大哈”考生忘帶鉛筆橡皮之類的文具用品,老師變魔術似的從口袋里掏出一件;學生進考場前,老師微笑著與他們擊掌,傳遞一份鼓勵和信任……而對于一些特殊考生,比如盲生、貧困生、西藏班學生,無論日常教育還是備考送考,老師都給予他們更多關愛和幫助。高考眾生相里,那份師生情誼讓人動容…… 關心盲生,讓他們輕松“上陣” 高考幾天,長寧區社區學院迎來了一群“特殊考生”,他們來自上海市盲童學校,其中5名盲生、1名低視力考生。昨天,班主任方雪娟老師和學生一起乘坐學校大巴來到考場,短短幾分鐘車程,方老師并沒有對學生多說什么,而是幫學生檢查了一遍考試用具,“這時候,‘輕描淡寫’更能讓學生輕松些。” 到考場了,方老師給學生“打氣”:“放松點,要相信自己的實力!”學生們臉上露出自信的笑容。方老師說,高考第一天,就提前帶他們到考場,做一些準備工作:適應教室光線、調試聽力設備、熟悉廁所路線等,讓他們更快適應考場。 方老師說,這幾年每年都有盲生參加高考,學校的老師們共同關懷他們,提供“溫馨服務”:考前一個月,每天兩個雞蛋、早晨一杯牛奶、餐后一份水果,老師們還給他們送上巧克力,補充熱量;因為他們全靠“聽”來復習,學校將其宿舍安排在較僻靜的大樓;醫務室老師定期給他們檢查視力,發現誰視力下降,立刻聯系醫院進行針對性治療。 考前半個月,考生小陳出了些“小狀況”:因身體不適回家了,加上考前有些緊張導致情緒不佳。方老師有些著急,開始打算立刻到小陳家里看望,但轉念一想,這么做可能讓他更緊張,最后以打電話的方式關心、安慰他,“相信自己”、“多多深呼吸”,樂觀的心態影響了小陳,最終換來了他的笑容與自信。 方雪娟老師說,前幾年參加高考的盲生們都取得不錯的成績,這也給了六名學生自信與鼓勵。填報志愿時,他們顯得特別興奮,憧憬著未來生活。在老師指導下,最終填報了華東師大特殊教育專業和上師大社工專業。“孩子們雖然看不見,但他們都有一顆熱愛生活的心,老師祝福他們考上理想大學。” 關照困難學子,管到準考證 久隆模范中學考生小王有點臉紅―――他的準考證居然是班主任李娟老師幫著保管的,考試前再交到他手上。沒辦法,對這個有點“馬大哈”的學生,李老師實在放心不下,可總不能包辦到底吧,第一天考完,準考證就被鄭重交到小王手中,“后面兩天你自己來,可別掉鏈子”。 對著為自己操盡心的李老師,小王再一次臉紅,輕聲說著“謝謝老師”。他知道,這一年來,李老師成了“第二個媽媽”,要是沒有她和學校緊緊“拉”住自己,大學很可能離他越來越遠。 久隆模范中學里的學生家庭貧困,單親家庭的小王是學校里出了名的“麻煩”學生,常常嫌媽媽嘮叨,到網吧打游戲12點多才回家,到了高考前四五個月,情況越來越嚴重。媽媽急得直哭,當著兒子的面口不擇言:“我不要你了!不管你了!”孩子聽得傷心,覺得媽媽什么都不懂,還把問題放大化,于是惡性循環,晚上遲遲不回家,學校布置的作業也不做,成績一路噌噌往下掉,從中等滑到倒數第一、第二名,一次模擬考中,除了物理,其他科目全都不及格,從此他更加無心向學。 怎么辦?臨考的關鍵時刻,怎樣把小王拉回正軌?李老師一次次找小王談話,擺事實,講道理,可他保證書也寫了,誓也發了,卻總是好了幾天就故態復萌。李老師改變策略,一次次家訪,與小王媽媽每天晚上8點半電話熱線交流,一方面從側面掌握小王情況,一方面勸她對孩子更加耐心、細心。漸漸地,母子之間關系緩和了,小王終于“醒”過來了,抓住最后的時間開始沖刺。他也知道老師對他的好,課間總是主動幫李老師擦黑板,發現她喉嚨不舒服,不聲不響買來潤喉糖,往老師手里塞了就跑。 “小王就像小孩子一樣,得時時‘管’著,雖然辛苦,但看到他很精神地走進考場,比什么都高興。”昨天臨考前,李老師沒再跟小王“嘮叨”什么注意事項,只是比了個代表勝利的“V”字手勢,她相信小王一定看得懂。 關愛藏族學生,“不亞于父母” 高考,牽動著無數家長的心。而對復旦附中的20名高三藏族孩子來說,雖然父母遠在千里之外,但老師們細致的關心,并不亞于親人。高考三天,復旦附中分管民族教育的副校長張之銀24小時開著手機,天天全程“護考”,讓這些學生及其家長寬心。 “今天還有誰感覺頭暈難受嗎?來老師這兒搽點清涼油清爽一下。”昨天8點05分,復旦附中專程接送藏族學生的校車穩穩地停在安波路上的復旦實驗中學考場門口。張校長細致的關心,讓20位同學相視抿嘴笑起來:“沒有!”看著學生表情輕松魚貫進場,張校長看看表,時間掐得正好。 張校長透露,這些藏族學生都集中安排在離復旦附中只有10分鐘車程的同一考場,以便于接送學生中午返校吃飯和午休。“但上周五提前踩點時,部分不常乘車的同學反映有點暈車。”于是學校決定,早上7點鐘打開校車內的空調制冷,等到7點45分發車時車內已涼爽,再關掉空調送自然風。校車在路上慢開穩開,20分鐘到達考場。連續兩天接送,未出現學生暈車現象。 旺珍同學輕松地向媽媽揮揮手,走進考場。旺珍媽媽介紹,她當年也是在上海接受的教育,畢業于上海一所專科學校。女兒旺珍和旺姆初中都就讀于上海共康中學,高中就讀于復旦附中。姐姐旺姆2006年考入北京大學,妹妹旺珍今年報考了復旦大學新聞學院。“20位藏族學生,只有我一個家長因為出差順便來陪高考的。我發現,老師對學生的關愛不亞于父母。” 據了解,2002年起,復旦附中開始招收第一屆藏族班學生以來,至今已有幾十名學生順利考進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名校。
高考考場外,送考老師構成別樣“風景”:他們手拿班級學生名單,來一個學生勾一個。臨近考試,有的學生還未到,他們掏出手機焦急地打電話;“馬大哈”考生忘帶鉛筆橡皮之類的文具用品,老師變魔術似的從口袋里掏出一件;學生進考場前,老師微笑著與他們擊掌,傳遞一份鼓勵和信任……而對于一些特殊考生,比如盲生、貧困生、西藏班學生,無論日常教育還是備考送考,老師都給予他們更多關愛和幫助。高考眾生相里,那份師生情誼讓人動容……
關心盲生,讓他們輕松“上陣”
高考幾天,長寧區社區學院迎來了一群“特殊考生”,他們來自上海市盲童學校,其中5名盲生、1名低視力考生。昨天,班主任方雪娟老師和學生一起乘坐學校大巴來到考場,短短幾分鐘車程,方老師并沒有對學生多說什么,而是幫學生檢查了一遍考試用具,“這時候,‘輕描淡寫’更能讓學生輕松些。”
到考場了,方老師給學生“打氣”:“放松點,要相信自己的實力!”學生們臉上露出自信的笑容。方老師說,高考第一天,就提前帶他們到考場,做一些準備工作:適應教室光線、調試聽力設備、熟悉廁所路線等,讓他們更快適應考場。
方老師說,這幾年每年都有盲生參加高考,學校的老師們共同關懷他們,提供“溫馨服務”:考前一個月,每天兩個雞蛋、早晨一杯牛奶、餐后一份水果,老師們還給他們送上巧克力,補充熱量;因為他們全靠“聽”來復習,學校將其宿舍安排在較僻靜的大樓;醫務室老師定期給他們檢查視力,發現誰視力下降,立刻聯系醫院進行針對性治療。
考前半個月,考生小陳出了些“小狀況”:因身體不適回家了,加上考前有些緊張導致情緒不佳。方老師有些著急,開始打算立刻到小陳家里看望,但轉念一想,這么做可能讓他更緊張,最后以打電話的方式關心、安慰他,“相信自己”、“多多深呼吸”,樂觀的心態影響了小陳,最終換來了他的笑容與自信。
方雪娟老師說,前幾年參加高考的盲生們都取得不錯的成績,這也給了六名學生自信與鼓勵。填報志愿時,他們顯得特別興奮,憧憬著未來生活。在老師指導下,最終填報了華東師大特殊教育專業和上師大社工專業。“孩子們雖然看不見,但他們都有一顆熱愛生活的心,老師祝福他們考上理想大學。”
關照困難學子,管到準考證
久隆模范中學考生小王有點臉紅―――他的準考證居然是班主任李娟老師幫著保管的,考試前再交到他手上。沒辦法,對這個有點“馬大哈”的學生,李老師實在放心不下,可總不能包辦到底吧,第一天考完,準考證就被鄭重交到小王手中,“后面兩天你自己來,可別掉鏈子”。
對著為自己操盡心的李老師,小王再一次臉紅,輕聲說著“謝謝老師”。他知道,這一年來,李老師成了“第二個媽媽”,要是沒有她和學校緊緊“拉”住自己,大學很可能離他越來越遠。
久隆模范中學里的學生家庭貧困,單親家庭的小王是學校里出了名的“麻煩”學生,常常嫌媽媽嘮叨,到網吧打游戲12點多才回家,到了高考前四五個月,情況越來越嚴重。媽媽急得直哭,當著兒子的面口不擇言:“我不要你了!不管你了!”孩子聽得傷心,覺得媽媽什么都不懂,還把問題放大化,于是惡性循環,晚上遲遲不回家,學校布置的作業也不做,成績一路噌噌往下掉,從中等滑到倒數第一、第二名,一次模擬考中,除了物理,其他科目全都不及格,從此他更加無心向學。
怎么辦?臨考的關鍵時刻,怎樣把小王拉回正軌?李老師一次次找小王談話,擺事實,講道理,可他保證書也寫了,誓也發了,卻總是好了幾天就故態復萌。李老師改變策略,一次次家訪,與小王媽媽每天晚上8點半電話熱線交流,一方面從側面掌握小王情況,一方面勸她對孩子更加耐心、細心。漸漸地,母子之間關系緩和了,小王終于“醒”過來了,抓住最后的時間開始沖刺。他也知道老師對他的好,課間總是主動幫李老師擦黑板,發現她喉嚨不舒服,不聲不響買來潤喉糖,往老師手里塞了就跑。
“小王就像小孩子一樣,得時時‘管’著,雖然辛苦,但看到他很精神地走進考場,比什么都高興。”昨天臨考前,李老師沒再跟小王“嘮叨”什么注意事項,只是比了個代表勝利的“V”字手勢,她相信小王一定看得懂。
關愛藏族學生,“不亞于父母”
高考,牽動著無數家長的心。而對復旦附中的20名高三藏族孩子來說,雖然父母遠在千里之外,但老師們細致的關心,并不亞于親人。高考三天,復旦附中分管民族教育的副校長張之銀24小時開著手機,天天全程“護考”,讓這些學生及其家長寬心。
“今天還有誰感覺頭暈難受嗎?來老師這兒搽點清涼油清爽一下。”昨天8點05分,復旦附中專程接送藏族學生的校車穩穩地停在安波路上的復旦實驗中學考場門口。張校長細致的關心,讓20位同學相視抿嘴笑起來:“沒有!”看著學生表情輕松魚貫進場,張校長看看表,時間掐得正好。
張校長透露,這些藏族學生都集中安排在離復旦附中只有10分鐘車程的同一考場,以便于接送學生中午返校吃飯和午休。“但上周五提前踩點時,部分不常乘車的同學反映有點暈車。”于是學校決定,早上7點鐘打開校車內的空調制冷,等到7點45分發車時車內已涼爽,再關掉空調送自然風。校車在路上慢開穩開,20分鐘到達考場。連續兩天接送,未出現學生暈車現象。
旺珍同學輕松地向媽媽揮揮手,走進考場。旺珍媽媽介紹,她當年也是在上海接受的教育,畢業于上海一所專科學校。女兒旺珍和旺姆初中都就讀于上海共康中學,高中就讀于復旦附中。姐姐旺姆2006年考入北京大學,妹妹旺珍今年報考了復旦大學新聞學院。“20位藏族學生,只有我一個家長因為出差順便來陪高考的。我發現,老師對學生的關愛不亞于父母。”
據了解,2002年起,復旦附中開始招收第一屆藏族班學生以來,至今已有幾十名學生順利考進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名校。
來源:新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