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教育人的理想與信念
來源:公益中國網 作者:潘軍強
近日,我聆聽了在昌化職業高中舉行的昌化片中小學、幼兒園全體教師參加的“師德在我心”的師德報告會。感悟點點,記錄如下。
教育要有愛心
龍崗小學的愛心媽媽——
馬嘯中學的方校長以一種最樸實的管理方法帶領自己的團隊真正體現了“其身正,不令則行”的良好工作氛圍。昌化一小以感化后進生為契機演繹著“你的心在哪里,你的幸福就在哪里”
昌化鎮中心幼兒園以幼兒園是我家為主題著力營造家的和諧與溫馨;昌化鎮小以一個教師的真誠反思從而使教育回歸于理想的起點。還有昌化職
總之,整場報告會,愛心涌動,高潮迭起,感動至深,催人淚下。在演講結束后,臨安市教育局局長吳云海同志發表了重要講話。
首先,吳局長對八位教師的演講給予了高度概括,他認為演講的內容是真實感人的,充分體現了對學生,對教育事業的愛,愛中能看到真和善,擁有了真和善也就擁有了美。
他說,八位教師演講的僅僅是一部分教師群體的先進事跡,其實,今天演講中所謳歌的人和事發生在我們在座的每一個老師的身上,因為在每一個老師的身上都擁有這樣可貴的品質。
接著他用感慨的語調強調了這樣一個的數字——湍口小學的老師晚自修督班的的補助是每節課2元人民幣。他又說河橋小學的學生宿舍管理文明、規范、整潔、有序在臨安乃至杭州地區都是學習的標桿。
接著,他又深情的述說到他任局長后共有三次去過洪嶺小學,洪嶺小學是昌化地區海拔最高的學校,吳局長說每走上一次就會被感動一次。
一句感動,讓我讀出了一種情懷,讀出了一種心境,讀出了一個完整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來。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會有發現;有發現的地方,就會有欣賞;有欣賞的地方,就會有愛。
教師是一個怎樣的工作?教師就是一個遵守師道的工作;師道,就是道德與責任,良心與愛。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們透過這些愛的聲音和善的行為,我們看到了一個永恒的主題——師道。
教育要有思想
人是要有精神支柱的,人是要有一種境界的,只有心靈自由了,才能在不自由的外部世界尋覓到自己身體的自由;只有心靈透明了,才能用一雙透明的眼睛透視不透明的世界。
幾天前,我的心情不佳,到某一班級上課見一女生不認真學習而在講話,就發火罵了她。那天晚上我一直難以入眠,我在想我怎能帶著情緒走進課堂?我為什么不能對她好好提醒一下?我為什么會變得如此急噪?
第二天,我在該班作了說明和檢討,我對該女生表示了真誠的歉意。我看到她笑了,她有點不好意思的的笑著說:“
言為心聲,行為是思想的體現,人類理性的增長,并不意味著愛的減弱。我們不是因為思考而愛,而是因愛而思考。甚至在思想中,首要的仍是心靈。
教育需要思想,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學者,去解釋教育現象,揭示教育的真諦,預見教育的未來;需要有思想的行政領導,去制定教育政策,用思想推動教育的改革;需要有思想的校長,用思想凝聚人心,管理學校,去創建先進的辦學模式;更需要成千上萬有思想的教師,他們有自己明確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
教師絕不能只當“教書匠”,而需要帶著思想去教學。首先,要用思想武裝我們的行為,用思想去重塑我們的教育行為,“觀念改變,行動改變,命運改變”。命運的改變,遠遠不只是個人命運的改變,也將是整個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改變。其次,要用思想去滋養學生的心靈。
只有用思想才能培養豐富的心靈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熠熠生輝,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豐富、獨到、深刻的思想去鼓舞人心,我們的事業,我們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們才真正無愧于上蒼給予我們的不可重復、不可替代、無比珍貴的生命。
教師要有學習
吳局長說,他對教師有四個建議,那就是四個學會:學會學習,學會工作,學會生活,學會享受。
——學會學習:吳局長說包括他曾經的同事在內有的老師覺得現在不會教書了,原來能得到學生、家長和學校認可的老師現在開始對自己的信心產生了懷疑,為什么大學里那些年紀很大的老師卻是最吃香的呢?龍崗小學的
——學會工作:學會工作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解放自己,解放學生。什么是教育?有人認為把所學的東西都忘記,剩下的就是教育。有人說教是為了不教育,作為一名教師要改變自己的不自信,改變鋪天蓋地的布置作業。
教育的使命就在于把人從相互敵視、相互防范中解放出來,從心靈之間永無寧日的戰爭中解放出來,從狹隘的功利和世俗的羈絆中解放出來,把人從依附、盲從和定式中解放出來,把人從習俗、傳統、群體壓力以及本能欲望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學會生活:教師要學會放松自己,教師雖然物質清貧,但可以精神富有,可以貧而不窮,雖然比不上大富大貴,但我們衣食還是無憂。我們可以擁有另一個精神世界。電影《我的青春誰作主?》有一句經典的臺詞:我在學生的世界里能留下自己的腳印。
教師不要過多的物化自己,要安貧樂道。一夜雖然可以成為暴富,但一夜不能成為貴族,做人不可太多欲,因為欲壑難填。其次,做人不能太小氣,我們坐在一起是緣分,浩淼的宇宙定格的此刻在同一個地球上人我們相聚在一起。
我們該怎樣去面對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生命其實是一種現象,隨時都有可能被抹去,試想:僅僅是因為兩個地球板塊的輕微的碰撞了幾下,幾分鐘內就讓數萬人失去了生命。
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擁有大氣呢?怎樣的精神氣質才是真正的大氣,我認為只有豐厚的學識和徹底的理性才能賦予人一種大氣,這種大氣是作為一個教師非常需要的,因為只有擁有了這種大氣,才能真誠的鼓勵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去拓展已經變得十分逼仄的心靈空間和精神世界。
——學會享受:燈紅酒綠,杯觥交錯是享受,那么,坐擁在一個小小的書房里,手捧書籍,在淡淡的燈光下,與另一個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與交流不也是一份喜悅與享受嗎?心與書的交流,是一種滋潤,也是內省與自察,伴隨著感悟和體會,淡淡的喜悅在心頭升起,讓自己始終保持著一份純凈而又向上的心態。
當我的論文《寫在教育的天平上》發表后,湖北黃崗中學就曾專門召開行政會進行學習與研討。當黃崗中學教務主任在當晚發來電子郵件向我告知這一情況時。
當我無意中打開電腦看到一個名叫劉淑曼小學女生在她博客中這樣寫到:“我相信,離開了學校,離開了家庭,
當我收到一個叫孫維英的農村教師的來信說:“正是由于你經歷了那么多挫折、困難與磨難,你才會有如此的睿智,沉穩,冷峻。你收獲了一筆不小的人生財富。”
當我收到美國紐約州立大學
當我收到一個名叫小凡的網友寫給我的一首小詩:“秉筆直書是軍強,憂患意識弱肩抗。高天厚土出能士,講臺三尺山河壯!
我感動了,我為他們而感動,我為自己而感動,我為教育而感動,我為文字而感動,作為一個教育者,作為一個寫作者,作為一個思想者,還有什么比得上自己的文字以及文字背后的思想與靈魂被他人欣賞和肯定。
在千山萬水之外,也許有一個陌生的讀者、一輩子也不能見上一面的讀者,讀到自己的某一篇文字,某一個段落的時候,為之而流下一滴眼淚。這滴眼淚就是真、善、美的結晶,這滴眼淚就是愛的結晶。
能擁有這樣的一個“知己”,難道不比發表多少篇文章和獲得多少個獎勵更讓我感到高興和欣慰嗎?那滴為因“真”因“善”因“美”因“愛”而流的眼淚,就是我寫作的理由,就是我進行“真的言說”和“愛的言說”的內在動力。
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我會繼續帶著我的理想,我的信念,我的感動,我的反思行走在人生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