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帥 發布時間: 2009/06/22 責任編輯: 徐月蓉 來源: 金華日報
記者 張帥 文/攝
前不久,吳靜萍曾去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沙圪堵鎮進行語文教學支教。這是一個北方小鎮,地處鄂爾多斯高原東端。來到沙圪堵鎮后,吳靜萍先給來自全鎮的10多名語文教師開了一堂講座,主要就如何上好語文課和怎樣與學生“交朋友”談了自己的體會。
講座結束后,一名年輕的女教師找到吳靜萍說:“吳老師,您講得太好了,以前我沒什么經驗,現在我知道該如何與學生交流了。”
這種交流形式的支教活動,吳靜萍基本上每年都會參加,而每次,她都會和一同前去的同伴們,將一些好的課堂教學理念,傳遞給那些教育水平相對落后地區的教師。從南到北,吳靜萍已成一名教育的“信使”。
身為義烏稠州中學語文教研組組長,吳靜萍還時常要和組里的其他老師一道,就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進行討論。經過一番摸索,稠州中學語文教研組的幾項授課措施,如首創的“磨課”制度、三個“精心”(即精心確立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思路、精心錘煉教學語言)、五個“重視”(重視閱讀能力培養、重視教學對話過程、重視課堂內朗讀、重視課堂模式構建、重視教學常規要求)等,都受到了國內眾多語文專家的好評,也引來了各地的數批訪問團。
課堂教學氣氛一直是吳靜萍關注的重點,為此,她總會以身邊的一件小事情、一個小故事為引子,將學生慢慢帶入語文學習中。例如時下流行的手機短信,有人稱它是“空中飛來的語言時尚”,吳靜萍就認為可以通過手機短信的教學,使學生獲得基本語文素養,培養語感,提高學生寫作能力、交際能力和審美情趣。課堂上,她通過創立情境、分類展示、評講歸納、闡明特點等講課流程,將學生導入語文學習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6月18日,2009年義烏市中考成績揭曉,吳靜萍所帶的兩個班學生在語文學科上獲得了不錯的成績。
對話
記者:現在不少學生認為:上學是一種負擔,學習是一個苦差事,考試是對心靈的折磨,都缺乏樂趣。那怎樣才能讓學生在艱苦的學習中感到快樂?
吳靜萍:以古詩教學為例,傳統的“注入式﹢談話﹢單項訓練”的灌輸式教學,把古詩教學變成連續不斷的積累知識和訓練記憶,內容極為豐富的古詩,被支離破碎的分析講解、沒完沒了的重復抄寫以及不求甚解的機械背誦所代替,造成了語文古詩詞教學呆板、煩瑣、片面的弊端,壓抑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對此,我會借助音樂再現詩的意境來教詩歌,詩歌和音樂融為一體,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比如,在教學曹操的《觀滄海》時,我配以蒼涼慷慨的音樂,為學習這首古詩做好情感鋪墊。實踐證明,采用“以樂配詩”的方法,能充分激發學生吟詩的積極性,對理解古詩的意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記者:你一直倡導:“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美,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怎樣做才能讓學生真正意識到這一點?
吳靜萍: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關鍵是在教學中,教師要正確處理教和學的關系。如果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還是采用落后守舊的“教師一言堂”的“填鴨式”教學法,那么新課程便失去了意義。
另外,語文教師有義務讓自己的學生在課堂上“活”起來。在初一的第一節語文課上,我會問:“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先不著急學習課文,老師想問你們最喜歡什么樣的語文老師?”找準了他們的興奮點,也就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聽著同學們的要求,我一一地把他們的有理要求記在黑板上,使學生對我一下子有了親近感。在此基礎上,我又會追問:“那課堂上你們打算怎樣學習?”這樣,第一節課便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激發他們心底探求的火花。
人物檔案
吳靜萍,女,1967年出生,浙江義烏人,1988年7月畢業于浙江師范大學中文系,中學語文高級教師。
主要榮譽
1999年獲義烏市三級開課優勝獎,同年8 月被評為義烏市第六屆語文學科教壇新秀;2000年獲金華優質課評比一等獎,同年4 月被評為金華市第六屆語文學科教壇新秀,9月被評為浙江省第六屆語文學科教壇新秀;2006年7月獲新課程評比國家級二等獎。多次被評為先進教育工作者,兩次被評為義烏市優秀教師。其撰寫的論文,曾有多篇獲國家級、省級獎項。
來源:金華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