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 趙順清
據報道,湖北荊州沙市實驗小學六年級小學生畢業前得向學校捐百余元,以此表達對母校和老師的“感恩之情”,家長們對校方的做法表示“不理解”。( 6月18日 《楚天都市報》)
作為從母校走出來的學子們,以不同的方式向母校表達“感恩之情”,這是情理中的事。但既是“感恩”,就要是學生真實意愿的表達,被學校牽著鼻子“捐款”,實在有點強人所難,也讓“感恩”的意味大打折扣。
按照學校有關人員的說法,該校畢業班為學校“獻愛心的傳統”由來以久,教室內的電扇等都是學生捐獻的。這樣看來,這種變味的“感恩教育”已有時日。我們不禁要問:在上級部門三令五申嚴禁學校“亂收費”的今天,為什么這種變相的“收費”行為還大行其道?所幸學生們的“愛心”沒進入個人腰包,而是變成了學校的硬件設施,但本該由學校及相關部門承擔的這筆費用卻轉嫁到了家長們頭上,他們成了名副其實的“冤大頭”,難怪家長“不理解”。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場所,教師們除了傳授文化科學知識,還要教育學生如何做人。這種育人功能一方面體現在德育課上教師們的說教,另一方面還在于老師們的示范導向作用。在很多時候,教師的垂范表率更有說服力,更具影響性,所謂“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身教重于言傳。筆者擔心,沙市實驗小學把“感恩教育”變味為“攤派”行為,很難說學生體會到的是“講奉獻”還是“講索取”。如此教育,豈不要誤人子弟?
花樣繁多的“感恩教育”讓人手足無措
湖北荊州一小學實施感恩教育,畢業前,六年級小學生得向學校捐百余元,以此表達對母校和老師的“感恩之情”。一些家長稱讓學生拿父母的錢“獻愛心”,對孩子的教育反而不利,對學校的做法表示“不理解”。(6月18日《楚天都市報》)
對臨畢業的小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可謂是學校站好最后一班崗,學生上好最后一堂課,不但很有新意,而且絕對值得稱道。但是湖北荊州這所小學,其所謂的“感恩教育”竟然是讓畢業生向學校交錢“獻愛心”,實在讓人大跌眼鏡。如此一來,學校站好最后一班崗就成為“宰”你最后一刀,學生上好最后一堂課就成了最后一次被學校“宰”。
學生在一所學校學習生活了幾年,彼此之間畢竟是有感情的,在臨畢業的時候,對學校和老師表達一下感恩之心,也是情理所在,不但學校和老師會感動,相信絕大多數家長也會給予支持。但是感恩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臨走之前給學校來一次大掃除;比如在學校栽種一些花草樹木;比如給自己尊敬的老師買點小禮物等等等等,都是學生向學校和老師表達感恩之情的很好方式。>>>>>>全文
有這樣一個案例,在河南鄭州中原區秦嶺路小學的一堂課上,學校播放了“媽媽分娩錄像”,為了讓孩子們感受母親生產的疼痛和辛苦達到“感恩”教育的目的。據校方領導介紹說,這個大膽的教育想法,緣于此前鄭州街頭發生了一起女兒打媽媽耳光的事件。學校想用“震撼式”教育方式,來教孩子要有感恩的心。對該小學的做法,乍一看似乎有些道理。但是,再認真琢磨一下,覺得有些別扭和不妥。
節目畫面重放;在學校的多媒體教室里,二年級3個班的同學整齊地坐著,教室大屏幕上顯示這堂課的主題是“感恩教育”。任課的老師說:“前幾天鄭州街頭發生了一起女兒打媽媽耳光的事件,今天我們來看一場分娩錄像,讓大家感受自己來到這個世界的過程,感受媽媽的苦痛。”同時,學校還邀請了十幾位學生家長一起觀看。錄像從媽媽懷孕開始一直到實行剖腹產。當錄像里出現剖腹產的畫面時,教室里到處都是驚呼聲、唏噓聲。>>>>>>全文
我們應該有什么樣的感恩?
一場以“不要讓愛你的人失望”為主題的感恩勵志教育專題報告會在江蘇鎮江四中舉行,近千名學生和眾多家長一起聆聽了演講,不少學生被演講內容感動得落淚。 >>>>>>閱讀
5月18日,在江蘇鎮江第四中學,一名學生聽了演講后十分感動,抱起了自己的母親。
5月18日,學生們在感恩勵志教育活動中舉起老師表達感恩之情。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