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6月25日 07:36:39 來源:新華網
(新華調查)從“人盯人”到“電子對抗”——高考反舞弊成本有多大?
新華網長春6月24日電 題:從“人盯人”到“電子對抗”——高考反舞弊成本有多大?
新華社記者郎秋紅
為防止高考舞弊現象再度上演,吉林省決定2010年在全省范圍內安裝監控系統。僅此一項,吉林省將投入近5000萬元;如果在每個考點再增設無線電移動監測車輛,至少還要再投入1億元。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為保證高考公平公正,恢復高考以來,高考反舞弊手段從最初的“人防”到“技防”,各級政府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反舞弊成本成千上萬倍增加。
從“人盯人”到“電子對抗”
“巡邏車走來走去,跟過去電影里演的特務搜查地下黨電臺那樣。”松原市民對當地在今年高考中啟用無線電移動監測車的場面印象深刻。
“過去監考是‘人盯人’,現在是一場‘電子對抗戰’。”多年參與高考監考工作的前郭縣實驗小學教師張麗波說。
據了解,從恢復高考開始,高考監考一直采取“人盯人”戰術,沿用至今。從上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為防止相鄰考生抄襲,開始實行AB卷;為防范替考,開始查身份證和指紋;2006年,吉林省高考考場增加了手機屏蔽儀和金屬探測器;今年吉林一些地方增加電子監控系統,還向部分地區派出了無線電移動監測車。
今年高考期間,關于吉林省松原市出現舞弊行為的消息頻頻出現,而同屬松原地區的乾安縣基本上沒有被波及。乾安縣招生辦主任劉玉年認為,新安裝的電子監控系統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乾安是一個人口不到30萬人的小縣,考生只有1700人。該縣今年在全省第一個實行了高考全過程監控,僅此一項,政府投入約40萬元。
這還只是設備成本,其他如高考前進行的人員培訓、考務會議、宣傳教育、考試中出動的公安、武警甚至安保人員等人力成本更是難以計算。據了解,今年高考期間,吉林省至少出動了1萬名警力在考試第一線工作;全省一共有16輛監測車及干擾設備,在考試期間全部出動。
反舞弊走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怪圈
“即使投入如此高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成本,高考舞弊也很難防住。比如說監控,它只能規范考生和監考人員的行動,是對人的,對高科技不起作用。”劉玉年說。今年5月28日,松原市公安局會同吉林省公安廳一舉打掉了一個銷售作弊器材的團伙,收繳了一批微型耳機和發射裝置。微型耳機只有幾毫米,放在耳朵里,很難被發現,而一種最新式的微型口腔骨傳導耳機,不用放入耳朵,直接放入口腔即可感知聲音。“如果考生使用這種設備,監控根本發現不了。”劉玉年說。
松原市公安局國保支隊副支隊長馬宏哲介紹說,“5·28”案件中,犯罪團伙銷售的作弊器材都是針對目前市場上最先進的第三代屏蔽儀,他們所用的無線發射頻段全部是400兆赫以下的,而松原考場今年使用的屏蔽儀,屏蔽的全部是400兆赫以上的無線信號,這就使屏蔽系統形同虛設。
一些專門從事無線電干擾的人士也表示,由于各種高科技作弊手段更新非常快,目前即使利用無線電技術對高考考場進行信號干擾,也不可能屏蔽掉全部信號。
此外,在保送、加分、高考移民、冒名頂替等環節出現的舞弊現象則是高科技手段無能為力的。據了解,過去3年中,吉林省松原市10多名保送生中,幾乎全部是領導干部子女。一些市民認為:“保送成了領導干部子女的專利,普通老百姓想都別想。”
降低反舞弊成本尚需完善高考制度設計
業內人士認為,舞弊者之所以舞弊,其原因在于花費極少的代價,就可以獲得大量的好處。因此,提高打擊舞弊的效果,一方面可以通過增加反舞弊的科技投入,加強對舞弊者的法律懲處來提高舞弊成本;另一方面,應進一步完善高考制度設計,使舞弊收益最小化,降低舞弊的動力和預期。
目前我國高考制度設計中只有考場一堵防火墻,“一考定終身”,這就增加了舞弊考生和家長的僥幸心理。因此,盡管公安和教育等部門年年打擊,年年查處,舞弊者仍然像割韭菜一樣,割倒一茬第二年又長一茬。
吉林省社科院院長邴正認為,高考應與大學考試制度相銜接,高考結束后,大學應設入學后的復試,還有一連串嚴格的在校期間考試,不合格者要“掛科”,“掛科”達到一定數量就要清退,或者無法畢業。總之,多設幾道防火墻,將舞弊者一層層擋住。
讓高考制度設計回歸簡單化,也是很多業內人士和家長的呼聲。近年來,我國高考制度從最初的只看高考成績,逐步增加了更多的錄取方式,比如,保送、特招、加分、優先錄取等。應該說,這些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一到執行的過程中就走樣了。
邴正認為,制度設計越復雜,可供舞弊的環節越多。在整個社會誠信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的大環境下,高考不如回歸簡單化,“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原則上可以取消保送等優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