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9-06-26
隨著期末考試臨近,小席發現自己在校內網上的人氣飆升,一向以“低調”著稱的他,好友人數超過300個。
小席是北京一重點大學新聞系研一的學生,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助教。
一天他過生日,在校內網系統的提醒下,留言區出現了滿屏滿屏的“助教GG生日快樂”之類的留言。
期末一到,作業要交,試卷要批,小席忙極了。而他的校內網個人主頁點擊率極高,有人“踩進來”問候,有人來探聽成績,有人感謝助教GG一學期的辛勤勞動。他做助教的那門課程,班上80多個學生差不多有一半人已經“慕名”找到了他的校內網鏈接并加其為好友。
其實,不只是小席,如今很多助教都比導師還受人追捧。
學生遇事先找助教
和小席一樣,浙江大學人文學院研究生許瀟也在這學期申請了助教崗位。“第一堂課就把全部‘身世’公布于眾,QQ、MSN、手機、郵箱都打包留給了學生,也就是讓他們隨時能找到我。”
“隨時能找到”意味著和學生有大量的交流。小席細細列舉了他的助教工作:每堂課前聯系導師看看需要幫助做哪些準備工作;每天或者隔天瀏覽課程網站看看學生們在討論什么,解答課程相關問題;課堂上協助老師點名或者簽到;批改并點評作業;批改一部分期中或期末論文、試卷……
“還有一些跟課程無關的義務咨詢,比如要看哪些書呀,怎么選擇專業方向呀……”對一些平時接觸較多的學生來說,小席更像他們的課外輔導員,“作為朋友和學長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
1988年,當時的國家教育委員會頒布了《高等學校聘用研究生擔任助教工作試行辦法》。此后,很多高校都出臺了各自的實施細則。如《清華大學研究生助教、助研和助管管理細則》規定,助教的工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方面:隨堂聽課,了解教學進度、要求和學生學習情況;在主講教師的指導下,完成批改作業、為學生答疑、做小組和個別輔導、準備上課的教具裝置、參與課程監考判卷、指導實驗課程、收集和準備教學資料等教學輔助工作。
這些瑣碎的工作讓助教有更多的機會和學生接觸,而學生們也似乎更樂意和助教打交道。“一聽說是學長,心里就不緊張了。”北京大學大二學生蔡敏說,她上過的幾乎所有的課都配備了助教。
“有些問題不好意思問老師,而且課后找老師也不太方便,還是跟助教熟。”蔡敏說。
助教紅在課下 網絡成主陣地
對于“助教紅過導師”一說,許瀟并不贊同。她認為,大部分老師在課堂上還是很有權威并受學生歡迎的,所謂“紅過導師”主要是課下助教和學生之間交流比較多,而這是因為他們年齡相近以及現在大學生與人溝通交流的方式決定的。
“‘80后’、‘90后’差異再大,也不至于是鴻溝,我們自己剛從本科走過來,也更了解他們的生活和想法。”許瀟認為,大部分“80后”助教和“90后”學生在年齡上僅相差幾歲,基本不存在代溝。許瀟班上的學生都覺得助教特別“通情達理”。
采訪中,大部分的助教都認為“溝通方便”是學生樂于找助教的主要原因。而在許瀟看來,“溝通方便”除了是因為能互相理解外,物理空間上的距離較小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因為他們很容易找到我,他們上網時我也往往在上網,他們聊天時我也很可能在聊天,甚至他們半夜如果還醒著也可以找我,因為我也是夜貓子,找老師就不那么容易了,而且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他們也會不太好意思麻煩老師。”許瀟說。
網絡逐漸成為課下助教和學生交流的主要陣地。在做助教的一個學期里,小席的所有即時通信工具都向學生們開放,他的QQ好友分組中專門有一組是用來添加自己班上的學生的,他的一個學生還專門為大家建了一個飛信群,盡管人數不全,但加入的同學常常發起會話,討論常常熱火朝天,“有時候實在忙不過來,不得不隱身。”他還為班上學生建了一個公共郵箱,給大家發通知、上傳課程資料以及很多他認為好玩的東西。偶爾,他還冒泡BBS灌點水,甚至在校內網、開心網上和學生互相搶車位、偷菜。
“如果沒有網絡,助教和學生的關系應該不會那么近。”小席說。
但也有人認為,助教掌握了學生的“生殺大權”也是“紅”的原因之一。
點名、判卷、打分,在助教的諸多工作中,很多學生都喜歡把這三者剝離出來,戲稱助教執掌了“生殺大權”。
“為了分數套近乎也是有的,但是因為平時正常的交流很多,很難分清這兩者的界限。”小席說。他也承認,交流多了,“印象分也是存在的”,很難做到完全公正。
“我們的生活、作息、想法類似,所以學生愿意找助教,而且助教能夠向老師轉達他們的想法,但助教這座橋梁永遠不可能替代老師,助教紅只是課下紅。”許瀟說。就像她幾乎每堂課都隨堂去聽,有時候還給學生講解一些作業,但“坐在下面時我覺得我和他們一樣是學生”,最關鍵的是,“當老師在身邊的時候他們還是愿意找老師。”
“助教走紅”的背后
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后,很多高校采用了以助教、助研、助管“三助”崗位體系為主要內容的研究生獎助體系,為研究生發放一定數額的崗位津貼。據相關資料顯示,在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等許多重點高校,三助崗位可申請比率高達80%。助教成為勤工助學的重要方式。
政策的支持是校園助教走紅的重要推動力量,但也同樣帶來了不少問題。
研究生助教崗位對專業知識、交流能力、組織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不少老師直接把一些教學任務撒手給了助教,一部分研究生助教實際上很難挑起這個擔子。
清華大學的劉潔等人2007年就曾撰文指出:助教以教師身份直接面對本科生尤其是本科的大一新生,其影響是廣泛和深刻的。
對于導師來說,“研究生是否能勝任助教工作”是最擔心的問題。對于研究生助教們來說,“工作瑣碎,壓力大”是最大的問題。
筆者觀察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多所高校BBS的課程版面發現,大部分課程考分公布之后或多或少都會引來一些爭論,包括試卷的難度、給分的公正性等。平時深受學生“愛戴”的助教,此時往往成為“漩渦中心”,學生的矛頭容易對準助教。
來源:中國江西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