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6月26日18:20 新浪上海
高考一過,大多數學生除了填報志愿,就是憧憬美麗的大學校園。苦熬多年的奮斗,就是為了實現大學的夢想和今后美好的未來。但現實真的有如夢想般美好嗎?答案是否定的,給學子們打好預防針,減少他們夢想與現實的落差,或許才有益于他們不遠的大學生活和未來人生。
高等教育現狀掃視
上海某高校大一學生小顧剛進大學就有一種深深失望,夢想的大學就是這樣的嗎?老師們上完課就走,為評職稱、發論文而忙,學生們不得不應付五花八門的考試,專業考試、考級考試、考證考試,談何自由與創新?談何理想與激情?混日子的占多數,有人成績一落千丈,為四六級考試學點英語,更有甚者畢業前才意識到自己一事無成,就業何其難。這讓人不得不感嘆——高等教育不再“高等”。
而還有一些學生和家長,也不再只留戀應試的高等教育,主動選擇國外引進的更具競爭力的高等教育,一批批學生的就業成功,也讓更多人關注到了悄然興起的“新高等教育”。
專家解析應試癥結何在
“應試大學教育”的癥結在哪?曾幾何時,20年代的北大、30年代的清華、40年代的西南聯大是大學魂的凝聚之地,那時的大學高等教育培養了很多杰出人才,發揮了巨大的歷史作用。而今,學術腐敗、商業氣息濃、人文思想萎縮,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下,學不到本事,甚至走上歧途。
北大著名教授錢理群表示,“我們教育的硬件發展,可以說是今非昔比;但教育軟件的問題多多,在某些方面比過去更嚴重了。在我看來,大學教育的許多問題,原因就在高度集權的教育體制。”“我所擔憂的是,我們前面所說的實用主義、實利主義、虛無主義的教育,正在培養一批‘絕對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而曾經一向被視為象牙塔的大學,卻在市場經濟大環境下,受功利驅動,為名利所累,“學術抄襲”、“假就業”等高校的教育環境令人擔憂,高考生源的流失便是一個極好的佐證。
棄“應試”走別樣成功路
錢佳玉,來自上海的一個普通女生,高中畢業時收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但經過了解,那所大學的綜合教育環境不是很好,面對“混考試”“混畢業”的大學生活,她選擇了放棄,并大膽嘗試了悄然興起的中外合辦高等教育,并在自己所喜歡的時裝設計領域找到了立足之地,目前的她在國際知名的奢侈品品牌——卡地亞Cartier任職
“這里的教學對我將來的職業發展非常有幫助。”錢佳玉選擇的是由東華大學和新加坡萊佛士教育集團合辦的東華大學萊佛士國際設計學院,那里全外教全英文授課的國際化環境令她耳目一新,她所學的時裝設計專業設置緊跟國際發展趨勢,實踐教育模式也與未來的職業發展完全接軌,使學生的國際思維能力與專業素質和技能同步得到了鍛煉。
憑借出眾的外語能力、優秀的專業素質、豐富的國際教育背景,錢佳玉先是擔任了國際知名跨國公司的產品主管,之后在東華萊佛士特有的人才發展中心的推薦下,順利進入了卡地亞擔任采購協調工作,跨入了全球設計行業的高端領域發展。
新高等教育引國際模式
在國際化和全球經濟背景下,很多學生和家長把目光逐步擴大到國外甚至全球的高等教育。
不過,由于國際教育體系不平等因素尚在,國家間、學校間的教育質量有所差距,目前悄然興起的新高等教育就是銜接跨國教育的一種有益嘗試,而錢佳玉所選擇的新加坡萊佛士教育集團正是其中一家。
已有20多年辦學史的新加坡萊佛士教育集團早在1994年就與國家211重點大學東華大學合作創辦了東華大學萊佛士國際設計學院,著手探索將國際先進教育引入中國。東華萊佛士的招生辦負責人說,東華萊佛士堅持“寬進嚴出”的國外教育模式,幫助學生走出“應試教育”的泥沼,在國際化的優質教育環境中,先人一步成為國際各個領域內的佼佼者。
以東華萊佛士的新高等教育為例,中國學生不但擁有普遍院校無法比擬的國際教育環境,還可以憑借萊佛士寬廣的學院網絡前往國外大學就讀,學分互轉,課程銜接,享受兩個以上國家不同國家的文化氛圍。
不用跨出國門,只要往前跨出一小步,悄然興起的新高等教育已經在向中國的學生和家長招手。這也許是國內應試教育面臨的一次危機,也可能是應試教育改革的一個機會。當然,這更是中國學生的一次機會。
來源:新浪網